中国西藏网 > 教育

当“小我”融入“大我”

发布时间:2021-08-18 09:40:00来源: 拉萨日报


图为支教结束,刘鋆钰与达孜区孩子们的最后一节课。 拉萨融媒记者 凃 琼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回望百年历程,无数共产党员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撑起了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西藏发展的块块基石。在团结带领西藏人民艰苦奋斗、推进伟大事业过程中,孕育出“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勾勒出高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在党旗下成长》,讲述20个平凡的坚守者在党旗下成长的故事,致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把崇高而坚定的信仰牢记于心的高原共产党员。

  不高的个子,低垂的马尾,圆圆的脸庞还挂着稚嫩。初见刘鋆钰,很难把她的形象和“老师”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

  可就是这么一位小姑娘,带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的殷切寄语,从海滨之际的天津横跨几千公里来到雪域高原达孜区,探寻什么是“小我融入大我”。

  “到底怎么去理解‘小我融入大我’这句话,我在达孜支教的这一年里找到了答案。”刘鋆钰说。

  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支教并不是刘鋆钰的突发奇想。

  一直以来,刘鋆钰就是个“好奇宝宝”,她有很多问题想要找到答案。“如何看待平凡的人生?”“如何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她的脑海,她想知道如何为平凡的人生找寻崇高的意义。

  大一时,刘鋆钰就曾听说过学长崔国煜的支教故事。崔国煜曾是南开大学踏上西藏的急先锋,2015年,在首次开辟的西藏服务地,他挑起了研支团团长的担子,与4个小伙伴一起来到达孜县中心小学(那时还不是达孜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西部支教。2017年,崔国煜重返西藏,这个决定他做得偶然又坚决,他说:“知一己之力微薄,难改藏地教育现状,但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即使前路未卜,困难重重,我也愿意去。”

  刘鋆钰想知道崔国煜不顾父母的反对、一定要坚持再来藏的原因,想知道这片高原圣土上,有什么牵挂着学长的心。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这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南开师生的机遇,也是解开刘鋆钰心中疑惑的一把钥匙。

  “总书记的话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但是‘小我’与‘大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南开人的话讲就是要坚持‘允公允能’。”刘鋆钰还记得,当时,总书记还对即将要去支教的学长说了一句话,“大有用武之地”,也就是这句话真正坚定了她要去支教的决心。“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鋆钰很坚定。

  用一堂课,搭起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初到雪域高原,刘鋆钰面临着“两大关”。

  一是“身体关”。身处高原,刘鋆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流鼻血,稍微跑一下就气喘吁吁,这让她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一整年;二是“身份关”。初入社会的刘鋆钰从来没有带过46人的班级,如何做好教学是她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身体上的难受尚且可以克服,可班上的小淘气却让她很受挫。“这学期他们异常调皮,尤其是男孩儿,最生气的点就是我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还在笑。”刘鋆钰感到不解,但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怎么可以连这种事都解决不了?

  刘鋆钰试着和每一个学生聊天谈心,骑着自行车去十几公里外的学生家里家访。渐渐地,孩子们愿意和这个看起来和他们同龄的老师交心,也愿意听她上课。

  怎么更有意义度过这一年支教时光,这是刘鋆钰入藏之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带着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喜欢,刘鋆钰在大学时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达孜后,刘鋆钰思考着如何给学生讲思政课。在已经开展的的“雪域津梦”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刘鋆钰和团友们将扶志和扶智将结合,创立“孜始至终”教育扶智扶志模式,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刘鋆钰还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建党的故事,她从一条红船讲起,给每位学生都制作了一张船票,上课之前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讲课了,我们一起去旅行。

  当然了,刘鋆钰所说的旅行是带引号的旅行。她通过每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带出来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这让刘鋆钰感到了思政课也是可以很有魅力的。

  用一整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刘鋆钰将要结束在达孜区支教时光。6月23日下午,在最后一堂课上,刘鋆钰和朝夕相处了一整年的孩子们一样,哭得泣不成声。

  在考完试回到教室的路上,好多学生冲过来献哈达,刘鋆钰被迅速地“包裹”成一个“雪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份情意太沉甸甸了,重得刘鋆钰眼眶红了、重得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

  “我的学生总是在像小大人似的安慰我、想保护我,明明我比他们大了这么多。他们自己一边哭着,一边轻拍着我的背、握着我的手、抱着我,和我说‘老师,您别哭了’‘老师您哭了我好难受’‘老师我们还会再见的’……”

  让刘鋆钰释然的是,她在最后一堂课上终于明白最初的小淘气不是故意惹她生气。“我最开始以为他们不尊重老师。一个总在笑的男孩在信里写:您批评我的时候,我在笑是因为我很高兴,我觉得您在关注我。他们还有的解释说只是想到了好玩的事而已。我看向他时,他还在对我笑,突然感觉自己辜负了那个灿烂的笑容。”

  一年的支教转瞬即逝,刘鋆钰很高兴,一直以来探寻的问题,已经渐渐有了答案。谈及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刘鋆钰说得很真诚,“收获很多,我也真正认识到了这里的教育是和内地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么可能就更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这里进行耕耘。我也相信在更多的志愿者支教老师,包括当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孩子一定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开拓眼界,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刘鋆钰看来,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党员,我也一直会在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的路上,并为之永远奋斗。”刘鋆钰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