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加油干 满怀信心向未来
春风拂面,万象更新。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甘肃省广大干部群众热议。大家一致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实干唱响新时代的强音,以奋斗谱写新征程的华章,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不断把甘肃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非凡成就激荡人心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催人奋进。”金昌市金川区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第八网格党支部书记张有学说,“这些年来,国家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我将持续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党的好政策在社区落细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对此我深有感触。”定西市住建局局长陈新民说,过去五年,定西市全面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36万户,“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如期实现。同时,积极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全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23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75万户,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达1.37万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潘新表示,将紧盯各项年度目标,及早谋划区域布局,将任务落实到村社,具体到地块。围绕小麦绿色化、玉米循环化、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突出抓好陇东南冬小麦、河西及沿黄灌区春小麦生产,在河西及沿黄灌区、陇东塬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定西及周边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鲜薯生产基地,确保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1250万吨以上。
“过去五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4%,充分体现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兰州海关党委书记、关长王彦生表示,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地理位置优越,兰州海关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创新改革举措,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加强技贸措施监测和指导,编写优势农产品技贸措施年度服务指南,指导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促进特色产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出口。
真抓实干勇毅前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催人奋进,我们的干劲更足了。”兰州市七里河区发改局局长金祥荣说,“作为发改部门,我们要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积极抢抓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尽快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量。同时,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以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迎接四方宾客前来投资兴业。”
省政府外事办出入境管理处处长朱玉明表示,要时刻牢记“外事为民”,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强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高层次、宽领域、多方位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重要出访团组提供专业化高水平服务保障,为“走出去”单位搭建便利化高质效对外交流合作通道,立足岗位,主动作为,为全省外事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工信厅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永庆说,“我们将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存量,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扶持,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增新品、延链条、提效益为方向,以优质钢材、镍钴、铜铝等精品材料为重点,推进基础冶炼向精深加工跃升。”
豪情满怀续写华章
“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教授说,“我和同事们将继续扎根西部,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特色,传承优势、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干部王娟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传递好甘肃生态环保好声音、讲好甘肃生态环保好故事。”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李江华表示,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静宁县妇联主席樊瑞琴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妇联干部,要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服务妇女就业创业,多做扶助帮困、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和凝聚人心的工作,不断提升妇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巾帼力量。
(记者:谢晓玲 施秀萍 文洁 杨唯伟 王煜宇 范海瑞 蔡文正 薛砚 马颖 苏家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