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寻“博”江苏丨“读”具风雅,深藏千年不辍琅琅书声

发布时间:2023-07-21 09:54:00来源: 现代快报全媒体

  到博物馆追寻历史脚步,正成为生活潮流和文化现象。

  除了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些网红博物馆,江苏还有很多特色博物馆。现代快报记者围绕吃、穿、用、读等日常生活主题,带你打卡这些特色博物馆。

  在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观众透过玻璃,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雕版印刷的千年盛况;在扬州文汇阁,一套耗时10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复制本等待翻阅;在苏州状元博物馆,一窥古代读书人琼林登第的进阶之路、登科及第的来之不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接受教育即是读书,读书成为接受教育的等义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通过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书籍,出官入仕、传承智慧,延续血脉。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让墨香传承千年

  在扬州明月湖畔,有一座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座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

  扬州的雕版印刷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无数技艺高超的雕版印刷艺人云集扬州,他们薪火相传,为古城的文化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清代的扬州,刻书之风已遍及郡城州县,其品种之富,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卓然于历朝。扬州诗局的创建,奠定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的基础;而《全唐诗》刊刻,更以其无可逾越的精美,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的辉煌。

  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有古籍、雕版版片10万余件(套),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大部分,陈列展览以雕版工艺流程和历代雕版印刷为重点,全方位反映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透过玻璃,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雕版印刷的千年盛况。无论是被油墨浸染透彻的雕版版片,还是已经印刷装帧好的古籍善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勤劳与智慧,记录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和变革,见证了扬州雕版印刷业的荣耀与辉煌。

  除了静态展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还邀请了芮名扬、沈树华等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为观众展现雕版印刷工艺整套生产流程。写样是雕版印刷第一道工序,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芮名扬写样四十余载,从广陵古籍刻印社退休后,依然坚持写样工作。在雕版印刷互动区中,芮名扬专注写样。馆内人来人往,却丝毫不影响其专注度。拿起毛笔那一刻,如同进入无人之境。据芮名扬介绍,雕版印刷写样一般要用匠体字,这种字体与仿宋字体很相似,但与传统、通行的毛笔书写形式不同,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雕版、更适合刀锋运作的字体。

  扬州文汇阁:感受8亿字的浩瀚巨制

  说到读书,绕不过去的一定是《四库全书》,这套卷帙浩繁的大型丛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四库全书》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当年,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江南三阁与北方四阁一样,都是皇家藏书楼。不同的是,北四阁是皇家专用,南三阁是对读书人开放的。

  随着大清王朝由盛转衰,七阁巨著命运多舛,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圆明园文源阁遭战火焚毁。2023年4月19日,扬州文汇阁复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时隔169年后实现古阁重现,同时一套耗时10年完成的《四库全书》复制本也整体搬入文汇阁,再现“书阁合一”胜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复建的文汇阁主体建筑尊重历史原貌,仿照天一阁建筑规制,面阔六间,明二暗三,硬山筒瓦。走进文汇阁,一楼主要是文汇阁历史文化展陈区域。大厅正中,摆放了一张抄书桌,当年读书人可以在此借书、抄书。书桌上方有一块写着“大观天下”的匾额,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天宁寺行宫御花园的正殿叫做“大观堂”,文汇阁就建在大观堂旁边,“大观天下”寓意读书可以开阔眼界、胸怀古今、放眼天下。

  文汇阁二楼、三楼收藏了一部《四库全书》,据了解,这部《四库全书》是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荣誉出版、扬州国书文化公司策划制作的原样、原大、原色《四库全书》复制本。它与原书大小、颜色、纸质、装帧相同,封面仍是绢帛五色: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总目黄色。书籍与书函、书架配套,共计木函6144个、书架128个。《四库全书》的装潢非常考究,每部书籍都用两片楠木片夹住,束以绸带,再放入楠木盒中。盒盖上刻有书籍的书名和所属部类顺序等信息,以便查阅。现在,游客经过预约就可以可到二楼参观《四库全书》部分藏书,亲身感受这套浩瀚巨制。

  苏州状元博物馆:看状元是如何诞生的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及至明清,状元人数位居全国第一,而苏州更是有着“姑苏文盛出状元”的美誉。从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为止,共有文状元596人,其中苏州地区出45人,占总数的7.55%;清代文状元总数114人,苏州更是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还多。

  状元博物馆位于苏州姑苏区平江路街区钮家巷3号,是清朝状元潘世恩故居。潘世恩为清乾隆五十八年状元,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四朝元老”;潘氏以一状元、二探花、八进士、十六举人,成为清代苏州官绅的典型代表,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

  苏州状元博物馆提炼总结了苏州状元背后的“勤政爱民 经世济用”之精神,旨在以状元宅邸讲述状元故事、推介江南文化,主要介绍以潘世恩为代表的苏州状元群体,展出与江南科举文化相关的珍贵藏品近400件。

  走进博物馆,首先进入的是“轿厅”,就是歇轿与备茶的地方。横匾上“科甲鼎世”点明了本厅主题,主要介绍苏州状元群体概况,中堂门板为苏州状元地域分布图。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据文史记载,自隋朝到清末1300年实行科举制度期间,苏州共出进士3000多名。

  馆内鸳鸯厅为“何以状元”主题展厅,通过实物展品再现古代科举流程,介绍了一个状元是如何诞生的。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01年,在整修鸳鸯厅时,曾在上方发现一方被后人所加“吊顶”遮住的匾。潘世恩高中状元后,为官五十余年,历经四朝,深得皇帝恩宠,被誉为“三百年间第一福气之人”。每逢大寿,皇帝都会亲赐御匾。后经专家考证,该匾即是道光皇帝于潘世恩六十大寿之时御笔赏赐的黑底盘龙金书方匾。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备弄的长廊展示的是明代苏州籍进士徐显卿宦迹图,原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宦迹图就是用图像来表达官员一生重要活动节点的特殊形式,讲述了徐显卿从十八岁童生,直到成为高官的古代仕途全生命周期。

  紫阳书院会课卷、木刻彩选戏是镇馆之宝。紫阳书院成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位于苏州府学(今苏州中学)内。至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不到两百年时间培养出5名状元和众多学者。馆藏的这张清代童生“会课卷”,即为紫阳书院内的日常测评卷。

  彩选戏又名求学升官图,传始于唐代,图谱依次从白丁、童生、案首直至内阁衙门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是古时的民间益智玩具。彩选戏通过游戏规则将勤学、修德的理念寓教于乐,趣味十足。该玩具的骰子一般采用四字陀螺,分别为“德”“才”“功”“赃”四字,导引着玩家的学位、官职的升降。馆藏的这套产于清代,因是木刻故更显珍贵。

  现代快报+记者 顾潇 高达

  (部分图片由苏州状元博物馆供图)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