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四史”教育创新途径

发布时间: 2025-08-13 14:22:00 来源: 青海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四史”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崇高使命,基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探讨高校“四史”教育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全员育人,打造“四史”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其一,强化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是构建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高校应打造以思政课教师为骨干、专业课教师为支撑、辅导员队伍为助力的“四史”教育教师矩阵。思政课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途径深化对“四史”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持续提升历史素养与教学能力。专业课程教师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四史”育人元素,力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如经济类课程可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脉络,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等。辅导员队伍则可依托主题班会与党团活动等载体,将“四史”教育自然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二,构建校际协同与社会联动机制,是延伸全员育人的重要路径。高校应联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等各方力量,共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比如,与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共建教学平台,邀请老战士、老党员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四史”教育借真实场景与鲜活故事浸润人心。

  坚持全过程育人,优化“四史”教育过程设计

  其一,科学设计分层教育体系,是筑牢全过程育人的基石。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设计差异化“四史”教育方案。如对于大一新生可开展“四史”启发教育,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党的光荣传统与伟大成就,筑牢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应侧重深化理论认知,可依托专题研讨沙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进而深化其政治与理论认同;针对毕业生群体,需突出实践赋能,可将“四史”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深度融合,激励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其二,构建全过程融入机制,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关键。高校需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通过搭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支撑的“四史”课程集群,筑牢“四史”教育课程基石。此外,高校还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即通过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四史”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

  其三,建档跟踪成长全过程,是提升个性化育人的策略。高校可为每位学生建立“四史”学习电子档案,动态记录其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参与的各类“四史”学习活动及取得的学习成果。这既能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让学生直观感知自身的成长变化并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坚持全方位育人,拓展“四史”教育育人空间

  其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筑牢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需主动推进“四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借助优质在线课程与仿真实验等拓展“四史”教育传播路径,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交互式的教学环境等。例如,将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具象化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把科学的理论讲出深度,把鲜活的故事讲出温度”。

  其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全方位育人的切实举措。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景观、举办“四史”主题教育活动等,营造“时时学四史、处处悟初心”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四史’教育研究”(ZJGB202267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