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两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起时间前后跨越20年左右,在我国三线地区建成了大量企事业单位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推动地方工业起飞打下了良好基础。时至今日,在我国内陆尤其是云贵川等西南的大三线省份,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存和已至耄耋之年的健在建设者,相关口述史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充分利用三线建设历史遗存,深度挖掘三线建设口述史料,开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口述史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三线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之一的“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大学生探访三线建设历史遗存,把思政教育融入“纲要”课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带领青年学生走进历史场域,亲身体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切身体悟历代建设者身上传续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三线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明晰施策缘由,探索历史规律。在历史学习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与关注兴趣层次不断提升,他们更倾向于主动探索,不拘泥于直观层面的教育。“纲要”课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历史决策的生成与演进,考察战略决策在历史亲历者身上的不同映射;带领青年学生亲身探寻历史发展进程,学会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把握历史的潜在规律,预见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逐步增长才干,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史观。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尚不成熟,往往对于一些有关历史问题的错误思潮缺乏深层次的辨析能力。“纲要”课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政课,承担着以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引学生成长的使命。因此,“纲要”课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采集与整理,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看待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全面考辨历史问题。同时澄清模糊认识,廓清思想迷雾,划清是非界限,引导大学生坚守唯物主义立场,树牢正确是非观与大历史观,从而“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深悟三线历程,厚植育人根基。发挥“纲要”课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要走进历史场域,在三线建设厂房、宿舍等那段历史的实物载体中追寻党的奋斗印迹;走近建设遗存,从废弃的机床、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劳动工具中体悟国家发展记忆,真切感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非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责任与担当。此外,“纲要”课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还应遵循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的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等原则,让学生在深悟三线建设历程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实践所蕴含的人民力量及战略智慧,在学深悟透中厚植育人根基。
总之,“纲要”课既要注重在理论课堂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更要自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增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从而实现“纲要”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作者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党史教育视阈下《纲要》课广西小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教学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1JGA272)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