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西藏新闻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滇藏赓续世代茶缘

发布时间:2021-08-17 09:24: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赶制支援西藏的数千吨边销砖茶。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云南支援西藏的茶叶数量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图为8月12日,云南大理,包装好的紧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拼配、蒸茶、揉茶、压制……原本分散的毛茶原料通过一套历史悠久的制作技艺,紧团在一起变为一粒粒沱茶、一片片砖茶、一枚枚紧茶。这些造型独特的沱茶、砖茶、紧茶见证并赓续着滇藏世代茶缘。

  与云南相邻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植物稀缺,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酥油茶、奶茶。明代《严茶议》中有记载: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包装边销砖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茶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可能具有帮助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辅助作用,不仅仅是化解油腻和补充维生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告诉记者,他是茶马古道的发现和命名者之一。

  有研究显示,中国人均耗茶量上,青藏高原是其他地区的十倍。陈保亚说,因为青藏高原地区对茶叶的刚需,进而形成了茶马古道。这条如毛细血管般的商道,维系着中国滇、川、藏以及周边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贸易和交流,也成为一条中国西南西北各民族团结交往之路。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生产边销砖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云南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云南盛产具有香高味浓、醇厚耐泡的大叶种茶,自古以来备受中国西南西北各族民众喜爱。

  过去,滇茶销往西藏等地,路途遥远,加之雪山深谷阻隔,运输一趟耗时甚至长达一年,因此茶叶在涉藏省区十分珍贵,有时被当成货币流通使用。

  为了向西藏供销茶叶,智慧的云南马帮、茶人创制了各种紧压茶,大理下关的沱茶、紧茶、砖茶是典型代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告诉记者,“制成紧压茶讲究技巧,既要密度大,又要保证透气性,目的是长途运输不易受潮霉变,又可增加运量,还可以长时间保存。”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生产紧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署,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至1952年,为支援进藏部队以及解决西藏民众茶叶紧缺问题,下关茶厂(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两年内共计加工援藏紧茶754吨,熬制茶膏42担。

  “当时的云南援藏茶是经过外贸渠道,过缅甸、印度,再运到中国西藏。”褚九云介绍,解放后至今,下关茶厂一直是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重点企业,承担着向云南、西藏、四川以及陕甘宁等地区生产供应边销茶的任务。

  边销茶是中国新疆、内蒙古、云南、四川以及陕甘宁等边疆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区域覆盖中国国土面积的50%以上,饮茶人口上亿,民族众多。褚九云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交通基础建设,一系列民族政策落地生根,边销茶生产供应工作快速发展,积极促进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在下关茶厂参与边销茶历程中,紧茶不得不提,因形状似牛心或蘑菇,俗称牛心紧茶、蘑菇沱,其下方带有短小的茶柄,此特殊设计可让紧茶平稳放在双手合十的手上,为的是方便涉藏省区民众、僧人礼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几条进藏公路相继通车,边销茶供应量迅猛增长。下关茶厂为了加快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便暂停了制作工艺复杂的紧茶生产。

  直到1986年10月,当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参观了下关茶厂。“他回忆起小时候喝的牛心紧茶,希望恢复紧茶的生产,后来公司就恢复了紧茶的生产。”褚九云告诉记者。

  20年后的2006年5月,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表示希望加强紧茶、砖茶的生产,以确保青藏高原各民族对茶叶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愈发关注涉藏省区民众的健康,要求边销茶生产企业生产更为健康的低氟茶。褚九云表示,“我们一方面要支援好西藏对茶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生产上注重产品质量,为各族同胞持续供应更为健康的低氟茶。”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