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县:新伯乐“相马”
天暖了,祁连山脚下的雪渐渐融化,草地冒出点点绿色。胡万良的家就在祁连山脚下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周家窑村,自家马场里成群的马儿正在低头觅食。
“伯乐”胡万良的好日子离不开马。
天祝县是古丝绸之路进入雪域高原的重要驿站。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草原丰茂。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哺育出独特的名马——岔口驿马。岔口驿马善走对侧步、骑乘平稳、步速快,是我国稀有的名马良种资源。
1988年,胡万良开始接触养马行业。回想最初,他还是忍不住叹气:“以前穷,家里只种着小麦和油菜,吃饱饭都成问题。家里就一两匹马,可不敢卖,也卖不出什么价钱。”
2012年,天祝县大力扶持发展养殖业。“伯乐”胡万良动了“相马”的心思。借助县委、县政府的支持,胡万良一咬牙,自筹资金50万元,又从县上贷款30万元,建起了养马场。凭借着几十年的养马经验,胡万良的岔口驿马远销新疆、青海、四川等地。最初,家里只有两三匹马驹。2012年,胡万良的养马场已有三四十匹岔口驿马,而今年的马匹数量比初建马场时翻了一倍不止。
岔口驿马在草场悠闲漫步。新华社记者 朱艺琳 摄
“一匹好马能卖4万元左右。一年卖上七八匹不成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年卖五六十匹。”胡万良一家6口凭着养马场的收入,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房子盖起来了,贷款也还清了,啥都不缺了,高兴着哩!”
“伯乐”胡万良从“相马”中找到了脱贫新路子。在他的带动下,县里的养马散户拧成一股绳,发展壮大成“伯乐”队伍,“养殖小规模”变成“销售大产业”。现在,天祝县建有3个岔口驿马保种场,有20多家保种户,全县岔口驿马有5000多匹。通过育马、驯马、售马,很多牧民实现脱贫,奔向好日子。
如今,胡万良成了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新伯乐”。他不仅利用“相马”脱贫,更带领大家通过“赛马”致富。
“好马自有人来识。”胡万良说,岔口驿马是非常好的赛马品种,不仅跑得快,且步伐矫健优美。作为天祝县赛马协会的会长,每年的赛马节都是胡万良最忙的时候。
“赛马节是岔口驿马的买卖高峰期。”胡万良说,“通过赛马节,岔口驿马在赛马界名声大振。仅在这期间,全村的马匹买卖成交额能达百万元。”
赛马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全国赛马爱好者和游客都慕名而来。赛马节不仅带动养马产业,更刺激了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每次赛马节,游客都在万人以上。”胡万良说,“我们和县外省外的赛马爱好者交流经验,开阔了眼界。”
胡万良书读得不多,但总记得这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马儿在奔跑,胡万良也想再朝着好日子奔一奔。“今年准备再养上100匹马。”他说。
胡万良在马背上过了大半辈子,现在,他想将天祝县的“马产业”做大。“我希望更多的游客了解岔口驿马的历史文化。借助赛马节,我想打造与岔口驿马有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园,让马背上的故事流传更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甘肃省天祝县:创新青年升级传统产业
陈俊璋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90后”电商老板。他们研发的新系列天祝藜麦永生花和藏族刺绣文创产品即将投产。[详细] -
从贫困户到致富能人——藏族村民宋天柱“变身”记
从家庭年收入3000多元到突破20万元,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的藏族村民宋天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详细] -
【新春走基层】牧羊者说
“将来我们发展的方向一定是生态旅游。”冯生瑞表示,力争通过两三年时间,让生态旅游成为支撑农牧民收入的“主力军”,从而达到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