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牧羊者说
甘肃省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西沟河组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村,西沟河的径流从村里缓缓流过。
隆冬时节,来到这个背靠祁连山的小山村,家家户户羊圈紧闭不见牧羊人。此时的村民张福家里热闹非凡:切菜、翻炒、油炸……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
推门进去记者发现,这里正在进行“厨师培训”,来自兰州的厨师正在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做出可口佳肴。大家都说,学会了做饭来年要开“农家乐”。
“这里曾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村党支部书记姬光学介绍说,“人多地少,收入普遍比较低,最典型的是家家户户都住着破旧的房子,没钱翻修。”
精准扶贫以来,村里的变化非常大。张福说,最明显的就是房子新了,“政府给我们每户补贴7.8万元到9万元,帮助我们盖房子。”
房子新了,兜里还得有钱。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全村每户申请了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大力发展传统养殖业。经过几年培育,户均收入10万元左右,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而现在,农牧民为何要放弃养殖业这个优势产业进军“农家乐”呢?
祁连镇党委书记冯生瑞道出了原委,“大家养羊积极性高是因为村里有7000多亩草蓄平衡草场。但随着经济效益越来越好,羊群数量不断增加,无疑加重了草场的承载量。”
牧民孟抓兴说,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来不及生长,上游土地挂不住水,西沟河的水量越来越小。为此,2019年,岔山村召开两次群众知情会,干部向群众详细宣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后果。
会议结果让镇长魏大林喜出望外,“群众非常拥护保护生态的决定,并且一致同意,打破草场以往‘大锅饭’的利用方式,每户饲养羊存栏在150只左右,有序放牧。”
记者在各家各户入户时发现,绝大多数农牧民的羊群数量都控制在150只左右。
牛羊数量下降后,群众的收入和发展怎么办?西沟河组生态环境优美,毗邻冰沟河大景区,每年夏天来此休闲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绝大多数群众都有发展“农家乐”的意愿,这才有了家家户户学习炒菜做饭的一幕。
吴生成是牧羊的“老把式”。他告诉记者,放羊绝非长久之计。“学个手艺,收入上去了,还不破坏环境。”
“将来我们发展的方向一定是生态旅游。”冯生瑞表示,力争通过两三年时间,让生态旅游成为支撑农牧民收入的“主力军”,从而达到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乡处处焕新颜
“团结是不变的初心,幸福是永远的追随,养育白云般的牛羊,生长七彩的藜麦,和谐融入锅庄舞中,感恩唱在酒曲歌里,喜迎藏乡美好的明天,千年华锐走向新的时代……” [详细] -
【脱贫攻坚奔小康】“法治扶贫”的甘肃天祝实践
2018年底,全县贫困村减少到14个,贫困人口下降到290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9%,2019年计划整县脱贫摘帽。[详细] -
甘肃天祝高海拔气候冷凉 村民“下山入川”种菌热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移民农户在家门口从事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工作。” 今年,陶延珠扩大规模管理1个大棚,他从菌业公司购入培养好的菌棒,单价3.5元,自己掏1.5元,剩余由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