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越来越多村民不再“烧钱”
“秋冬季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秸秆露天焚烧会给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严密巡查、强化执法、严禁露天焚烧的同时,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向心发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河北省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农作物秸秆禁烧办公室负责人说,通过多措并举,石家庄市露天焚烧火点数量出现下降势头,结合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实现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增加群众收入的“双赢”。
政策扶持树导向,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记者近日跟随石家庄市禁烧办工作人员来到赵县南解家疃村,在一处农田里,只见农机手正操作着深翻犁为村民深翻土地。5厘米左右的玉米秸秆茬很快便被机器翻入地下。村民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大家普遍意识到秸秆还田既能增加土壤养分,又能提升保肥能力。“我们从心里觉得烧秸秆等于烧钱,都不想烧了。”
据了解,石家庄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其中,通过机械还田,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饲料青贮,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通过利用秸秆制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能源转化,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
记者走访时获悉,赵县已购置农田深翻作业、秸秆收储运及有机肥生产等配套设备133台(套),总投入55.48万元,发放项目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4.12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增加秸秆收储运主体单位6家,组建起比较稳定的秸秆经营队伍,建立了农作物秸秆物流体系。”赵县禁烧办负责人说,秸秆焚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还减轻了秸秆焚烧、腐烂造成的环境污染。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石家庄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石家庄市每年制定下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明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有力推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石家庄市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项目补贴资金,在新乐市、赵县、行唐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对群众购买和更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给予补贴,同时扶持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率。
科技扶持添利器,多渠道提高秸秆利用率
“我们大力发展秸秆饲料转化机械,支持规模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饲料加工企业通过青贮、氨化、微贮和发酵等技术制作秸秆饲料,提高饲草品质,促进养殖业发展。”石家庄市禁烧办负责人说。
同时,石家庄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小麦秸秆切抛还田、打捆深加工、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使用带剥皮装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高性能还田机,利用机械开展秸秆就地还田,培肥地力;利用国家农机补贴和更新报废政策,逐步淘汰落后机械,优化机具配置,提高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和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目前,石家庄市秸秆利用机具已经达到81155台(套),其中还田机2131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7632台、大型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568台、打捆机802台、饲料加工机械18836台。
“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提质,增加群众收入。”石家庄市禁烧办负责人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且极大减少了露天焚烧隐患,减轻了秸秆禁烧的工作压力,社会效益明显。
石家庄市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形成秸秆生物质压块、秸秆联户供气工程、秸秆发电等多形式并存的能源转化体系。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已建成生物质压块厂13家,年生产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生物质发电厂两个,年消耗秸秆4.12万吨。
此外,培植食用菌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的朝阳产业。石家庄市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出高邑县、行唐县、灵寿县等食用菌优势产区,年利用秸秆3.64万吨。
加强监管查违法,实行“一案双查”
坚持疏堵结合,石家庄市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源头防控,对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等违法行为严查重处。其中,人防即利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密排查巡查频次;技防即利用秸秆垃圾露天焚烧视频监控与远红外报警系统,对疑似火点进行监控、核查和处置。
例如,相关部门不久前通过秸秆垃圾露天焚烧视频监控与远红外报警系统发现,石家庄市元氏县北苏村有疑似火点,经查系北苏村村民耿某某焚烧秸秆。当地公安机关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处以罚款。石家庄市平山县东回舍镇政府秸秆禁烧办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南水村村东发生露天焚烧,经查系村民周某某焚烧垃圾,东回舍镇政府对其处以罚款。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的管控力度,强力开展秸秆垃圾露天禁烧攻坚行动,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石家庄市政府近日召开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工作视频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强化督导问效,严格执法,对露天焚烧问题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也要倒追属地及监管部门责任。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打一场露天禁烧的“人民战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