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 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

发布时间:2022-02-07 09:32:00来源: 北京日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去年,本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一刻不停歇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整治损害党的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持续释放全面从严的强烈信号。

  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严肃查处

  去年,本市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474个,处理488人,给予406人党纪政务处分。这表明,高压态势下,仍有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四风”问题病根未除、土壤仍在。

  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本市违规吃喝问题查处数首次超过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查处数,占查处享乐奢靡问题总数的20.5%。

  从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违规吃喝问题存在三种变化趋势。转换报销方式,以所谓正当名义虚开发票、私设“小金库”,套取专项经费报销吃喝费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委干部刘晓旸多次违规公款报销餐费2.1万余元。刘晓旸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违纪所得被收缴。另外两种包括转移吃喝场所,将单位食堂、培训中心、团建场所等作为吃喝“新战场”;转嫁费用由下级承担。

  去年,本市查处的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占查处享乐奢靡问题总数的21.9%。从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主要呈现违规发放名目繁多,表现形式多样;资金来源以套取或挪用财政资金为主;违规主体以农村单位和事业单位为主等特点。

  从去年本市查处和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公车私用和私车公养问题依然禁而不绝,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市纪委监委专门制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四风”树新风工作措施》,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层层传导压力,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对顶风违纪问题严查快办,对久治不绝问题决不妥协。

  对隐形变异问题精准发现、有效破解

  高压之下,有些享乐奢靡问题改头换面、隐形变异,出现了许多新动向新表现,增加了发现和查处的难度。

  去年本市查处的违规收送礼金和其他礼品问题占查处享乐奢靡问题总数的24.9%,位居第一。从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正朝着电子化、隐蔽化方向发展。

  直接见面的少了,用快递送礼邮寄的多了。密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曹文秀,节日期间多次收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赠送的烟、酒等礼品,价值8.8万余元。曹文秀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直接拿实物、给现金的少了,收送购物卡、体验券和通过电子红包、微信转账等收送礼金的多了。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关村街道市场监管所二级主任科员陈新5次通过微信转账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的礼金3500元。陈新受到政务警告处分,违纪款已退还。

  从去年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违规操办婚丧喜庆问题依然存在,逃避监督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化整为零多次操办;有的“退居幕后”,自己不出面,安排或者默认由亲属代理操办;还有的“暗度陈仓”,只收钱不办酒席或少办酒席。

  市纪委监委进一步织密“四风”问题“监控网”,完善基层“四风”观测点制度,将基层“四风”观测点扩大至72个。围绕当前“四风”问题具体表现,建立6个方面23项观测内容,密切关注“四风”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通过对相关数据、现象的定量、定性分析,为纠治“四风”把准脉、开好方。

  对由风及腐现象高度警觉、坚决打击

  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四风”成为腐败滋长的温床,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表现之一。从市纪委监委去年公开通报曝光的案例来看,一些干部往往从作风问题起步,逐渐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交织,成为甘于被“围猎”的腐败分子。

  不少被查处的党员干部,都是先从搞不正之风或从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开始,逐渐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在盲目攀比中心态失衡走向不归路。北方工业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志莉生活奢靡,沉迷美容消费,长期在多家高端美容机构进行大额消费,至案发前累计消费450余万元。2021年6月,沈志莉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后因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有的现象表面看似“四风”问题,实则暗藏腐败。2021年7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焦慧强因犯贪污罪、受贿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80万元。据焦慧强交待,其在担任海淀法院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强化系统观念,一体开展纠“四风”树新风,一体发现和治理“四风”和腐败问题,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铁规矩、硬杠杠见效生威。今后,本市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以首善标准将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越擦越亮。记者 宋佳音 通讯员 丛颖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