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元宵节的鳌山灯
◎周 乾
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我国新年里的传统佳节。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就是悬挂、观赏各式各样的灯笼,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紫禁城为明清皇宫,宫中在元宵节期间会安设鳌山灯。鳌山灯是我国古代元宵节体量最大、灯火最绚丽的灯,民间、宫中均会安设。此灯由很多盏灯一层层由下往上叠起,组成灯山,整个灯山的外形犹如一个巨鳌。鳌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主要造型特点为龙头龟身、圆背平腹。据先秦古籍《列子》记载,北海之神禺强奉天帝之命,使用了15只巨鳌来驮伏五座神山,3只鳌为一组,6万年换岗一次。紫禁城里元宵节的鳌山灯体型巨大、色彩绚烂、灯火耀眼,赏灯氛围亦热闹非凡,是我国元宵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鳌山灯的造型,可见于古代画作。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都繁会图卷》,描绘了明代中叶时期,南京城内早春游艺场景,其中就有专为元宵节而搭设的鳌山灯。此灯设在密集的楼房之间,体量与南方的一座二层小楼相近,其中的鳌足、鳌身则各有一层楼高。龟背形的鳌身由下往上分为三层:下层布设有腾云驾雾的八仙人物造型,以及多盏五颜六色的灯笼;中层则是多位带功德光环的神佛塑像;上层则为一座楼阁,象征海外仙山上的琼台玉阁。
从燃灯方式角度而言,古代鳌山灯由大量的灯堆叠而成。灯挂在工匠预先搭设好的木架子上,灯与灯之间通过“火油爆管”(即安设在导管内的引线)连接。波斯(今伊朗)使者火者·盖耶速丁在明永乐年间来华,并著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记载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鳌山灯火的场景:“这是为庆贺灯节(元宵节)而搭设的鳌山灯,鳌山灯火表演可达7天。在午门广场前有用木头搭成的小山,整个面上覆盖有松柏枝,就像一座绿山。鳌山上有上千个人物造型,其外观及服饰几乎与真人无异,整个鳌山挂着十万盏灯,这些灯用绳子连着,绳子上穿着火油爆管。当一盏灯点燃后,爆管开始沿着绳子滑动,把它接触到的灯点燃,刹那间从山顶到山底灯火通明。”由上可知,鳌山灯不仅灯体形硕大,而且点亮后的视觉效果极其震撼。
明代午门前鳌山灯及赏灯的盛大场景,还可见于诗词记载。如明代官员金幼孜多次受赏午门观灯,并作有《元夕午门赐观灯》。诗中载:“鳌山新结彩,列炬照晴天。箫鼓瑶台上,星河绛阙前。彩妆千队好,绣簇万花妍。欢赏陪鸾驭,还歌《既醉》篇”。诗中反映了在元宵佳节,鳌山灯的绚丽壮观和节日里人山人海、鼓乐齐鸣的热烈气氛。
清代元宵节期间,乾清宫、宁寿宫、养心殿等建筑外面均设鳌山灯。而乾清宫外的鳌山灯内,在夜间还会被放入上万只蝈蝈。
元宵节当天,皇帝会在乾清宫内宴请亲近大臣。此时的乾清宫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建筑内的宴席桌间,摆满了牡丹、芍药等富贵花。其二就是乾清宫暖阁内设炭盆,内燃香炭,炭盆周围摆满了蝈蝈、蛐蛐及各类草虫。在夜间时,蝈蝈会被置入鳌山灯内,以便于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宴席间,殿内鼓乐齐鸣,载歌载舞;宴席结束后,乐器停止奏乐,然而殿外的上万只蝈蝈在鳌山灯内鸣叫不停,与殿内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蝈蝈之所以被宫廷重视,是因为蝈蝈会发出“蝈蝈”的叫声。成千上万只蝈蝈的叫声,有“万国来朝”之意。
清代宫中元宵节的鳌山灯,亦受君臣喜爱。乾隆帝的《咏鳌山灯》载:“驾山海上浮,秉烛夜中游。腊尽烘春丽,崖悬挽水流”。诗中巧妙引用鳌的神话典故,以表达对鳌山灯壮观场景的欣赏。大臣张英的《养心殿看鳌山灯恭赋》载:“琉璃宵映蕊珠宫,绛蜡分行皎月同。山似蓬莱移海上,人疑鸾鹤戏云中”。诗中通过夸张的语言,来描述鳌山灯的绚丽与观者的惊叹。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鳌山灯为点缀宫中元宵节的壮观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