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白鲟灭绝之后,“长江大保护”能为长江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8 10:12: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北京时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白鲟为什么会灭绝?长江里的其他水生生物过得好吗?长江十年禁渔,带来了什么改变?

  认识白鲟

  白鲟是鲟目、白鲟科、白鲟属的唯一一种生物,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类,它们的祖先有1.5亿~2亿年的历史。白鲟是长江特有的物种,体长一般为2~4米,以前曾有人记录过一条超过7米的白鲟,可能是淡水系统里最长的鱼类。它们在水中是顶级捕食者,需要捕食大量的鱼,成年之后没有天敌。

  但这也意味着,白鲟对栖息地和食物的要求很高。对白鲟来说,长江上游食物不够丰富,栖息地也过于狭小,它们需要在长江中下游觅食,这里的湖泊、河口和近海区域有着比较丰富的鱼类资源。白鲟在长江中下游成长,成熟后到上游产卵,然后再洄游到中下游。一旦洄游通道被切断,两个栖息地无法连通,白鲟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危起伟教授指出,白鲟灭绝,除了捕捞、航运污染等因素对白鲟本身造成的伤害之外,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白鲟十分稀少,哪怕是上世纪70年代,在经常发现白鲟的长江上游,白鲟的数量仍然比其他鱼类少。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是在2003年1月。当时一条3米多的白鲟撞进了渔网里,拖着渔船一直到江心的激流中,差点掀翻了渔船。专家对白鲟进行医治和标记,希望能够追踪到它的产卵场和更多同伴,但追踪到第4天,白鲟的信号就消失了。此后,人类再也没有找到这种古老鱼类的痕迹。

  2019年底,危起伟和同事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推测白鲟可能在2005~2010年间已经灭绝了。

  不止白鲟

  长江有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这让长江许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野生中华鲟目前已经连续5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长江鲟此次被IUCN宣布为野外灭绝;长江独有的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则已经是极度濒危的状态。研究者曾对整个长江鱼类进行调查,发现记录中,一些曾在长江生活的鱼类,约30%在近几年都没有再记录到——虽然不能证明这些物种已经消失,但至少说明它们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

  对于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长江明星物种,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动物虽然与白鲟的生物特性完全不同,但濒危过程十分相似,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出现濒危迹象,背后关键的因素其实都是各种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水生生物,更是为了保护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长江大保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决定开始进行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科学管理、推动绿色航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长江大保护”开展的时间还很短,难以看到彻底的、大的变化。但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例如最近几年关于拍到长江江豚的报道明显增加了。王丁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人们对长江越来越关注,有越来越多人主动去拍摄长江和长江里的动物,也可能是“长江大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动作的推进,给长江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现在看来,长江水生生物的数量总体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但“长江大保护”到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什么变化、带来了多少变化,还需要完整的、全范围的科学考察。王丁表示,考察计划在今年进行,而解决长江水生生物的困境依旧任重而道远。

  监制:郭静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马露丝 彭毓姬 杨扬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