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军旅剧少了兵味
【影视锐评】
作者:赵卫国(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
近年来,《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舰在亚丁湾》《陆军一号》《马兰谣》《热血尖兵》《深海利剑》等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军旅剧深刻表现人民军队发展变化,引领时代风潮,制作精良严谨,弘扬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在中国电视剧画廊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军旅品质,留下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在内容悬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娱乐化、庸俗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创作上存在明显的误区。
在当下的军旅剧创作中,有的作品脱离生活,胡编乱造。一些情节内容有违基本军事常识和生活常理,为产生戏剧冲突而强行制造矛盾,漏洞百出,不合逻辑,不仅影响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而且严重误导观众。有的作品情节雷同,模仿严重。部分作品的人物设定、故事走向,甚至是情节细节如出一辙,模仿痕迹过重,毫无记忆点和影响力,形成奇特的“视而不见”现象,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作品片面强调动作性和武力值,往往以“打得惨不惨虐不虐”作为评估评判标准,主题先行搞创作,神乎其神编故事,热衷于把海外元素装填进固有套路,为了拔高自己而刻意矮化敌人。有的作品风格杂糅,娱乐化、庸俗化倾向严重。一些创作者把甜宠、职场、武侠、犯罪等类型元素嫁接到现实军事题材中,把军装当作戏服,把题材当作噱头,把军旅剧拍成了言情剧、警匪剧、穿越剧,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有的作品量身定做,因人设剧。以造星剧、偶像剧的思路手法将主角光环打造得格外耀眼,有违基本的军队内部关系和成长规律。满屏都是美女帅哥和超人奇才,唯独缺乏普通家庭平凡人物的成长踪影和奋斗历程。
这些作品被观众广为诟病,不仅扭曲了艺术审美,破坏了军旅剧创作生态,更挤压了花费时间精力感悟生活沉淀出来的好作品的生存空间。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些创作人员缺乏军旅生活积淀,只是凭借文字技巧和写作套路,参照网络爽文和外国大片,凭空想象,随意嫁接,缺乏生活基础,不符合人民军队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网感爽感,忽略军味兵味,在创作上野蛮生长。一些热播剧本身存在悬浮的苗头,播出后并未在内容上真正复盘和研讨。商业上的成功,固化了艺术创作模式,跟风剧、模仿剧层出不穷,不断寻求新的卖点,在吸引眼球、迎合趣味上下功夫。军旅剧是弘扬英雄主义的绝佳载体,在国家下大力清理整顿“饭圈”乱象、文艺生态愈发天朗气清的大形势下,选择军旅剧转型变身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再高的流量、再红的演员,也难以使存在硬伤的项目化险为夷、起死回生,作品的内容和质量才是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口碑的基础和根本。
现实题材军旅剧写的是军旅、拼的是内容、看的是情怀,只有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秉持大气、厚重、深刻、真实的风格和气派,才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所以,要聚焦改革强军实践,写好和平年代真命题。和平年代也有深层的矛盾可以挖掘,也有情感的波澜可以表现,也有精神的坚守可以张扬。通过对时代变革中军人个体命运的细微刻画,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抉择考验中,见精神、见风骨、见情怀。只要创作者敏锐感知、悉心体会、深度开掘,在生活真实之上进行艺术化和审美化创造,同样可以推出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影响力的军旅剧精品。我们还应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集结利用好创作队伍。近年来推出的优秀军旅影视作品,主创人员大多有部队生活经历和军事题材创作的成功实践。随着优化军队文艺力量机构设置,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人才退出现役。他们有生活、有经历、有经验,转身后依旧战斗在创作一线,可以继续发挥好作用。此外,创作者还应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深入到基层官兵和火热军营之中,体悟真情实感,摸透本质底蕴,用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演绎感人故事,塑造生动形象,努力创作构建起反映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壮丽画卷,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史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