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空间站顺利出厂的年轻人——记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在电视里看到这一幕时,李召还是小学生。现在,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的一名工程师,他全程参与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地面测试。
2018年大学毕业,李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航天事业,加入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主要负责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对结构健康检测系统、舱门检漏仪等单机的各项电性能状态进行地面测试。
舱门检漏是航天员进出空间站必备的安全保障,它的正常运行决定着航天员们在轨的生命安全。测试过程中,李召目不转睛地盯着测试系统,始终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漏掉每一帧异常参数,确保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
地面测试的每一个小问题,到了太空都可能是致命的大隐患。李召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在某次传感器测试中,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地面分析,传感器都响应正常。在测试结束后,对这次数据与之前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发现一个传感器参数有细微的异常波动,我马上进行数据复查,通过一步步分析,最后发现是导线虚接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稍有疏忽,就会错过,给空间站和航天员的安全带来威胁。每一次测试,必须反复核查。工作时间长了,朋友们都怀疑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这名95后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
2017年,天和核心舱进入测试阶段,航天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完成测试试验任务。由科研后勤保障到直接参与型号任务,对天津基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基地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理念,选拔优秀骨干成员成立了测控团队。团队成立之初,大多数成员是刚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小白”,对型号测试试验任务不熟悉,很多人心里都没底。送十余名青年骨干奔赴总体设计部(时为总体部)参加跟产培训,大家从测试辅助岗位干起,逐步到测试二岗再成长为具备一岗能力的骨干,五年过去了,陪伴空间站成长的这群“小白”,都能在自己的分系统里独当一面,多人次参加发射场和飞控任务。
参加实验舱研制测试任务的王静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80后,站在一群90后小伙子当中,颇有“大姐”风范。
可她刚进入团队的时候十分忐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我是从管理岗转到团队里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学计算机的,我年纪大又专业不对口,生怕学得比大家慢,没面子。”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王静一边每天练习几百种指令,一边在试验结束后认真整理试验记录,每晚复盘回查。现在,王静已经是热控分系统的骨干测试人员,认真细致、踏实可靠已经成为大家对她的共识。
疫情防控期间,一岗人员因为小区封闭无法到岗,王静凭借过硬的本领成功代替完成了一岗的任务,连续值守三个日夜,帮助测试顺利完成,她成了真正的行家里手。
2022年初,问天实验舱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但因为疫情原因,北京、上海等地的测试人员无法来津。为了按时完成规定测试项目,确保问天实验舱如期顺利出厂,五院天津基地测控团队开启“披星戴月”模式,办公室的灯时常通宵亮着。在热试验和多舱段24小时联试期间,为保障人员及时到位,很多人住在单位,确保了型号任务按时顺利启动。
五年来,测控团队的这群年轻人发扬航天人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协助总体单位圆满完成多项在天津地区的测试试验任务,获得了型号“两总”、总体单位的一致好评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创新示范班组”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