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多雄拉,我不怕,一次一次再出发。翻越多雄拉,不要怕,一代一代立山崖。雪域高原不说话,生命之路已回答……”
看到歌舞剧《墨脱情》中展现背夫翻山越岭运回物资、建设者开山筑路连通“孤岛”的情景,墨脱县墨脱镇亚东村党支部书记次仁旺堆鼻头一阵酸楚。
这位40岁出头的门巴族汉子,在墨脱公路通车以前,曾是一位翻越多雄拉山的背夫,见证了墨脱县从“高原孤岛”到美丽边城的发展巨变。
“小时候,日子很苦,物资很紧缺,吃穿住用,全靠人一点一点从山外背进来。”次仁旺堆回忆说。
生活的艰苦迫使次仁旺堆早早“当家”。1999年,16岁的他跟随父辈,背起50多斤的物资,第一次走上背夫之路。
“从背崩乡出发,到多雄拉山,要翻越3座垭口,3天时间才能走到米林县派乡。山上只有非常窄的骡马道,很多路段紧临悬崖,还要穿过蚂蟥林、躲泥石流,非常难走。”对于那些当背夫的日子,次仁旺堆至今记忆犹新,他接着说,“那时,主要是背些粮食、油、盐、衣服等生活物资。每年只有夏季的3个月才能背,这3个月要背回全县人一年所用的物资。冬季大雪封山,连骡马道都被雪封住了,人出不去,物资也进不来。”
次仁旺堆告诉记者,那时候,墨脱家家户户有背夫,男女老少都有,在额头上缠条背带,一直连到背篓上。常年顶着几十到上百斤的货物翻山越岭,很多背夫头上都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凹痕。
“没办法呀,没有路,要是不背,口粮都不够吃。”次仁旺堆说。
他的背夫生涯一直持续到2006年。这一年,从波密县经嘎隆拉山到墨脱县的土路基本成型,勉强能通农用车。于是,次仁旺堆买了一辆四轮农用车,从嘎隆拉山方向拉货,钢筋、水泥、电缆等建设用材逐步增多。
“路还是只能季节性通行,冬天下雪走不了,夏天经常被泥石流冲断。物资都是夏天先从波密拉到80K转运站,暂时囤在那里,冬天再用农用车一趟趟拉回县里。”次仁旺堆回忆说。
直到2013年10月,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嘎隆拉隧道全年都能保通,墨脱交通迎来巨变。以前徒步三四天的路程缩短到了三四个小时,墨脱从此不再是“孤岛”,发展走上“快车道”。
此后的10余年间,次仁旺堆一家住上2层小楼,购买了小汽车,他也当选上村干部,带领村民种茶叶、跑运输,发展村集体经济,走上全新的发展之路。
次仁旺堆感慨地说:“以前翻雪山、穿越森林当背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墨脱公路是墨脱人的生命之路、幸福之路。公路通了以后,县里物资不紧缺了,物价降了,游客来了,工作机会多了,水、电、网都有保障,山里的茶叶、水果也能卖出去了,老百姓的生活彻底大变样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