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作为全球性体育运动之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篮球运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国家体育实力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的基石与希望,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国篮球未来发展的高度。近年来,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校园篮球热度的不断攀升,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传统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如重成绩轻成长、重训练轻教育等。因此,需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桎梏,在提升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兼顾育人效果;借助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助力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体育事业长远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培养体系
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需以高质量青少年后备人才为基础。新时代背景下,“体教融合”是篮球运动事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通过机制创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方能培养更多兼具竞技实力与综合素养的新生代力量。其一,学校需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自觉承担“普及+拔高”双重教育职责。将篮球教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每周接受2至3课时的专项教学;实行“弹性课时”制度,以学生文化课成绩合格为前提,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参与系统训练,充分发挥篮球运动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其二,家长需积极转变角色定位,从“旁观者”转变为“科学参与者”。家长应理性对待篮球运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天赋等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主动学习篮球教育知识,了解青少年生长运动规律,避免“拔苗助长”。其三,全面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作用。鼓励商业体育场馆向学校免费或低价开放,为学生提供专业资源和实践场景,切实解决训练场地不足问题;培训机构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制定科学、标准的教学大纲,与学校课程形成有机互补,充当教育“补充者”角色,坚决避免过度商业化。
加大科技赋能,创新“智能化”科学培养路径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篮球运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此过程中,需兼顾个体差异和统一训练、平衡训练效果与健康保护、衔接训练数据与实战应用,从而推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利用科技赋能训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结合智能监测技术,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通过智能手环、肌电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及智能运动场地系统,实时采集青少年训练时的心理数据与运动数据,并利用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自动生成包含身体技能、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数据报告,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运动建议,避免运动损伤,修正技术细节。其二,借助智能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训练环境。可依托虚拟现实设备,让青少年置身NBA球场,与职业球员开展激烈竞赛,提升训练趣味性与效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训练场上叠加战术路线投影,让球员能够直观理解复杂动作,有效缩短战术理解周期。其三,实行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利用心率变异性监测系统、睡眠质量分析设备等评估球员疲劳程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训练和睡眠时间;结合训练体量与身体素质,推荐科学膳食方案,为青少年训练提供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完善赛事体系,拓展“一体化”成长培养渠道
通过完善赛事体系搭建实战舞台,不仅能助力青少年篮球水平提升,更能激发青少年兴趣斗志,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进而打通从校园到职业赛场的成长渠道,为中国篮球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完善赛事体系策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构建一体化赛事体系,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体育、教育部门及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的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全面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其二,优化比赛设计,提高比赛质量。应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篮球运动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比赛机制;可通过引入积分制与复活卡机制,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助力其积累经验;借助大数据分析球队过往战绩与球员实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比赛的公平性与竞技性,进而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其三,完善人才评估与反馈机制。成立由专业教练、球探和体育专家等共同组成的评估团队,对青少年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为优秀人才选拔提供科学依据;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反馈大会,收集青少年对训练、比赛及活动中不合理规章制度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完善训练体系及比赛赛制,确保训练和比赛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引路人”能力培养效能
体育教师和篮球教练是青少年篮球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其专业素养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新时代背景下,篮球教练需要立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精通篮球技术与战略,掌握运动康复知识,方能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其一,构建双轨培养体系。由体育部门牵头,组织退役球员参加“青少年教练资格培训”,在考核合格后进入校园或培训机构,将自身职业经验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教育部门需完善体育教师考核体系,将篮球教学能力纳入考核目标,采用“理论学习+跟岗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二,推动资源下沉。统筹整合优质教练资源,实施“城乡教练结对计划”,开展一对一帮扶,组织大城市优秀教练定期下乡指导、线上答疑等,让农村青少年也能受到专业指导与培训。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要以体教融合打破“学训壁垒”,以科技手段照亮成长轨迹,以专业师资守护兴趣热爱,助力青少年从校园球场迈向职业赛场,让篮球成为青少年强身健体、砥砺意志的重要载体,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