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让青年端上乡村“新饭碗”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15:00 来源: 青海日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地区涌现出“乡村CEO”“民宿管家”“电商达人”等新兴职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这不仅重塑了农村就业格局,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当前,城市与乡村正处于“就业难”与“招人难”的两难并存局面,为让更多青年端上就业“新饭碗”,要为青年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铺路架桥”,实现青年就业创业与乡村发展的双赢。

  转变就业观念,让青年在乡村“干有底气”。引导青年回流乡村,不仅能缓解大城市社会压力,更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流动,激发乡村生机与活力。然而,社会部分舆论对“返乡青年”却存在偏见或不解。在社会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工作才体面、有前途、有面子,如果返乡就业,就会被贴上“大学白读了”的标签,这种传统单一观念束缚着青年返乡择业。为了纠正“鱼跃龙门”的思想偏见,理性看待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利弊,让返乡青年“轻装上阵”,增强他们对乡村发展的信心,就得做好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与传统观念的更新,推翻年轻人返乡择业的“偏见大山”,让青年看到择业的万千种可能。利用短视频、直播、纪录片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成功返乡创业青年、新农人、基层服务优秀青年等先进典型,用真实、生动、多元的成功案例打破刻板印象,展示乡村就业的广阔前景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组织城市青年、大学生到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研学旅行,亲身感受乡村变化和发展机遇。

  强化技能培训,让青年在乡村“学有所成”。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就业情况严峻,返乡创业则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择业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大多数青年虽接受了高校的系统教育,但对农村实践与创业发展的本质认识有所不足,就业和创业经验较为薄弱。为进一步提升到村就业创业青年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就得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乡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构建“政校企”合作模式,开发专业课程,加强团队管理、商业模式、创业融资等创业能力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和农村特色资源,引导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创意等具有市场前景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导师制度,为创业青年配备一对一的导师,提供项目策划、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充分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实践实训基地,系统性开展到村青年培养,提升现代青年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完善政策支持,让青年在乡村“大有可为”。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性青年返乡就业政策,旨在吸引各类青年人才回归家乡发展。然而,政策引导“温度”有余,但落地“力度”不足,且内容多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给予创业项目财政、税收支持”等概念化表述,缺乏具体详细、可量化、可落地的“真金白银”措施。引导青年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不能只是空谈,还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支持。要加大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政策整合力度,结合返乡青年创业所处的不同阶段,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差异化扶持政策,破解政策服务单打独斗、资源“碎片化”问题。建立健全政策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对返乡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政策更加贴合创业青年的实际需求。建立规范有效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评价设计、评价执行、评价监督、评价反馈等环节,让更多的青年享受合理的人才待遇,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多维赋能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详细]
  • 以传媒专业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有利于厚植乡土情怀,传承民族文脉,还有利于重塑乡村价值,激活内生动力。 [详细]
  • 牢记总书记回信嘱托 矢志不渝跟党走

    在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表达对嘎拉村发展新成就的喜悦之情,饱含人民领袖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彰显总书记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既是对西藏各族群众的极大鼓舞,也是对我们进一步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鞭策。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