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在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肩负着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战略使命。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探索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推动生态共生:绿色工程的新发展理念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重大工程不再被视为生态系统的外部压力,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味着要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融入生态思维、优化技术路径、提升环境友好性。
所谓“共生发展”,强调的是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正向互动。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能提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从“工程适应生态”向“工程赋能生态”的转变。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摒弃传统“发展与保护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转向系统协调、融合共进的共生价值导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更好守护高原生态环境。
二、生态友好型重大工程治理的五大机制创新
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友好型工程治理体系,是实现工程与生态共生发展的关键,建议从以下五方面深化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
1.生态导向的项目全周期嵌入机制。将生态保护理念和绿色标准嵌入工程项目的前期谋划、可研设计、审批建设等各阶段,在工程选址、结构优化、施工安排中优先考虑“减扰动、减占地、减排放”,提升整体生态适配性。
2.区域差异化与功能适应性的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和生态敏感等级,建立分类分级的生态治理标准体系。设定科学灵活的管理边界,做到既不放松底线,又避免“一刀切”,实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3.多方协同与属地共建的组织机制。打破传统多头管理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形成信息共享、联合审批、协同监管的机制。强化属地政府在生态治理与工程统筹中的主责地位,提升制度执行力和工程监管效能。
4.生态激励与绿色绩效的正向引导机制。建立绿色信用评价、生态绩效评估、建设过程奖惩等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绿色信贷、节能减排奖励等方式,引导参建单位积极采用绿色建造方式与生态友好技术,提升绿色施工水平。
5.工程一线的生态治理能力提升机制。推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立生态管理岗位,建立现场生态保护台账、实时监测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加强生态管理人才培训,推动治理流程化、技术化、规范化,为制度落实提供能力支撑。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工程建设的新使命
高原重大工程不仅要“建得成、建得好”,更要“立得住、融得进”。随着工程与生态深度融合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开始注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识别与提升。
在水利工程中,通过科学调度与生态灌溉,不仅提升了水资源配置效率,也增强了水源涵养与湿地恢复功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桥梁、隧道等低扰动设计,保障了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降低了生态破碎化风险。生态修复、边坡绿化、排水优化等工程手段,也在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能力。
这些积极探索表明,工程与生态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协同共赢、相辅相成的新模式。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面挖掘和精细管理,重大工程能够反哺自然、惠及民生,释放更大绿色红利。
四、走在前列:打造高原绿色发展样板
西藏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应在重大工程绿色发展上树立标杆、走在前列。通过制度协同、机制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进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到每一个项目之中,让重大工程既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成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实践样板。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和区域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调共进。以高原特色的绿色工程治理体系为支撑,让青藏高原这片土地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可持续,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贡献。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课题编号:XT-ZB202401。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西藏民族大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