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拓宽青海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14:00 来源: 青海日报

  当前,青海正处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资源是青海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亦是最需珍视的战略优势所在。如何把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是青海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命题,不能仅停留在“生态好”的基础叙述上,更要向“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维度发力,才能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色渐显,生态修复技术持续攻关,“中华水塔”生态保护支持体系不断健全,“绿水青山”成了人人称道的“金字招牌”。然而,生态优势如何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还存在不少“梗阻”:生态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价值评估机制尚不成熟、市场化路径单一、生态补偿政策落实不够精准等。这些瓶颈不仅制约了绿色发展潜能的释放,也影响了生态红利的公平共享。

  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从“概念认知”迈向“系统构建”。要在制度设计上持续发力,系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土地、林草、水体等要素市场中引入生态价值定价逻辑,建立“谁保护、谁受益”的清晰规则体系,可以借鉴全国其他地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产业”的“三变改革”经验,使生态价值从无形转为有形、从模糊变为量化。要推动生态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青海可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聚焦清洁能源、高原有机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生态+”融合产业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双向跃升。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青海光伏装机容量领先全国,要通过优化电力外送通道、推动“绿电+算力”融合应用,实现从资源输出到产业链嵌入的价值再造。

  此外,国家公园体系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平台。云南在滇西北建立自然保护地集群,探索门票机制、生态旅游和社区共建共管等多种营利方式,提升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效能。青海可以借鉴好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建设质量,健全权责划分机制,加强区域协调治理,以科技力量推动生态资产精确量化和动态监测,引导银行、保险、基金等资本力量参与生态项目投融资,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利用并行不悖,真正实现“保得住、用得好、活得长”。同时,也要加强与群众利益的联结,提升生态红利的共享程度。青海已经探索的“生态护林员+生态公益岗位”机制,将生态保护与就业帮扶紧密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不过在生态搬迁、生态就业、生态教育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码,打通“保护—转化—收益—再投资”的闭环路径,真正让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生态价值转化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对作风和理念的检验。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不是“换个说法搞开发”,而是真正以系统思维谋划生态经济,以绿色理念统领区域发展。作风保障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内在引擎”,青海干部还要持续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从生态看经济、从长远看政绩,坚持“政治担当”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以驰而不息的攻坚韧劲、综合施策的工作效能、守护生灵的责任使命,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强保护。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生态地位举足轻重,更应走在生态价值转化的前列。青海要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务实的政策创新、更加优良的干部作风,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能,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青海样板”。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