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7-28 09:04:00 来源: 西藏日报

  网络空间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思想交汇、价值碰撞的重要场域。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引领力,是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与青年成长规律,在思想引领、阵地协同、队伍协同、机制创新上系统发力,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网络育人新格局。

  一、强化思想引领核心:从单向输出到价值共鸣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与去中心化,要求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必须超越传统“单向灌输”,转向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意义共创”,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坚守根本方向,筑牢思想根基。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网络内容生产的灵魂主线。构建系统化核心议题体系,确保内容政治严肃性与理论深度,旗帜鲜明抵制错误思潮,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激发主体参与,促进自我教育。尊重青年在网络表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活力。鼓励其积极参与网络内容生产,通过话题讨论、作品创作、互动评论等形式,在自我表达与互动交流中深化对主流价值的理解认同,实现“价值引领”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二、深化阵地协同建设:从分散布局到融合赋能

  应对网络空间多元平台特性,必须构建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线上线下贯通的“大思政”网络阵地体系。

  做强主流阵地,巩固权威声场。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官方新媒体平台“主流舆论场”压舱石作用。强化议程设置,通过权威发布、深度解读、理论阐释回应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提供清晰、准确、有深度的信息,巩固主流价值的传播基础,提升公信力与引导力。

  融入青年场域,实现柔性引导。主动深入青年聚集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亚文化场域”。以平等开放姿态融入青年网络生活圈,研究平台特性,用微视频、动漫、直播等青年喜闻乐见形式开展价值引导,在情感共鸣中实现思想引领。

  推动双线融合,贯通育人链条。构建“线上启发—线下实践—线上升华”闭环育人模式。将网络热点转化为社会实践课题、志愿服务项目;将线下实践感悟成果线上展示传播,实现认知认同与实践螺旋上升。

  三、优化队伍协同机制: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

  提升网络思政引领力,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优的引领队伍,并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建强核心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强化专业思政工作者“双素养”建设:既要深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成为理论阐释的“行家里手”;也要精通网络传播技术、内容制作与数据分析方法,掌握网络表达艺术,成为善用网言网语的“熟练工匠”,实现政治性与传播性的统一。

  引入社会力量,拓展育人资源。邀请杰出校友、时代楷模、行业精英等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思政教育。通过“云端访谈”“榜样故事会”等形式,用其真实的奋斗经历、奉献精神注解价值理念,为抽象的价值理念提供生动注脚,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形成专业引领、朋辈影响、社会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四、完善科学治理机制:从经验驱动到长效保障

  确保网络思政引领工作行稳致远,必须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健全数据驱动机制,提升精准度。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青年网络行为、偏好及反馈,绘制思想动态“数字画像”,为内容、阵地、活动提供精准靶向,实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强化风险防控机制,筑牢安全屏障。建立健全“监测—研判—处置—反馈”一体化的网络舆情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感知、科学研判和快速响应能力。处置中既要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观点、抵制不良信息,守牢安全底线;也要讲究策略方法,注重疏导结合,在规范与开放中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持续优化。建立以引领效果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将网络思政工作成效纳入相关考核。畅通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反馈和实践效果不断优化内容供给、阵地管理和队伍能力,确保引领工作的活力和实效。

  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高校网络群体极化机理及疏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5YB03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为稳就业出更多实招暖招

    前不久,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重点群体促就业“国聘行动”,推出各项务实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详细]
  • 努力构建高校育德育心育人一体化新格局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持续加强价值引领与心理健康的共生互动,多措并举构建育德育心育人一体化新格局,取得较好成效。深化协同治理,打造心育生态共同体、提升育人长效效能。 [详细]
  • 让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创新传承

    传统武术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智慧的活化石,其技击之道、修身之理、哲学之思均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优质资源,助力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新景象。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