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龙年话龙】第四期 为什么要重视学习与龙相关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19 08:5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龙文化渗透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传统建筑、器物、服饰,亦或是传统节庆中,都能看到龙的踪影。在中国,龙文化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其奥妙何在?

  蛇年说蛇、马年说马,恰逢农历龙年、藏历木龙年来临,当然要说一说龙。中国西藏网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跟我们讲点不一样的。

  今年是龙年,我们用虚拟现实视角解说龙,尝试某种换位思考方式。

  中国文化中有自己的虚拟现实传统。今天,可以借助元宇宙的概念,思考如何认识并恢复我们自己的虚拟现实传统,让龙年成为重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体验式活课堂,关注古人虚拟想象的这种创造力。

图为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龙,头顶玉璋,摄于三星堆博物馆。距今约3000年

  在西学东渐传来“赛先生”之前,中国人所言“虚”和“幻”的东西,并非贬义的。有中古文学类别“步虚词”和曹雪芹“太虚幻境”为证。唯有“赛先生”导向的现代教育制度,只崇拜客观现实,“虚”才不幸沦为负面的和贬义的。虚拟生物龙和凤,虽存在于想象中,却比所有现实中真实生物更重要。原理也很简单,宇宙间所有生物中,唯有人类才有幻想能量。而且是在幻想能量积累数万年之后,才迎来科学理性的权威。由于幻想方式因文化而异,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虚拟想象特色,继而产生不同的文明风貌。

  古代没有美术专业,古人也不是要生产以审美为目的的纪念品,才发明出龙凤之类的。虚拟现实的想象力源于文明国家出现之前很久的石器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深厚的精神传统。龙,在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古文物表明,玉石这种媒介物是中国史前先民发挥自己虚拟想象的重要物质。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长三角地区的崧泽文化,都表明龙形象在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在玉器上了。

图为浙江桐乡普安桥出土崧泽文化玉龙,引自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崧泽之美》一书。

  在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可以看到良渚古国统治者身上穿戴成串的玉牌上刻画有龙头,玉手镯上也突出刻画龙形象。这些龙形玉器是幻想产物,主要作用是沟通人与超自然世界。前面(注:【龙年话龙】第二期)我们讲过龙形玉器如何成为天人沟通、人神沟通的中介物,龙的出现,接替以往由玉礼器单独承担的通神通天的仪式功能。

  龙和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了权力、威严和神秘能量。古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龙和凤的幻想。尤其是玉器造形上增添龙凤形象后,表示对无机物玉石的神圣性再激活,人类敬天拜神行为也就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虚拟助力。如此,呈现为先玉后龙凤的仪式法器制度,建构出国人以礼为尊的精神世界。到了秦始皇和汉高祖时代,开始将龙和天子相比拟,催生把统治者比为“真龙天子”的联想习惯。而后,在20世纪的通俗文化语境中,再催生出龙的图腾化想象,即“龙的传人”说。

图为2020年摄于浙江温州瓯海龙舟会

  2024年是龙年,各种龙肯定会“龙”重出场。其实,即使不是龙年,龙形象在节庆期间的存在感也很强。比如,过年一定会有舞龙灯、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表演,是在继承我国虚拟现实传统基础上的现代转化。比如,在古代,人们通过祭祀来安抚代表自然灾害和疫病等各种神灵鬼怪,通过制符、念咒等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侵袭。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大众娱乐方式。端午龙舟就是这样的例子。再如,起源于古人土地崇拜的社戏,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演方式,演戏的本来面目是娱神礼仪,需要在祭拜地神的土地庙前举行。如果想从文化寻根的意义上读懂这些行为,包括汉族的社戏和藏族的藏戏,那么就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先民的虚拟想象情况,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信念。

图为藏戏表演 摄影:王茜

  日常中,相信大家都会经常看到龙的形象,特别是节日中,更加丰富。热闹之余,您可以想一想,这种现实中没有的虚拟生物,到底发挥着什么作用?再深入联想一下,在古代龙元素一般出现在人们虔诚对待的重要仪式上,而今,龙文化却已成为日常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庆气氛之中,是不是更能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深邃性呢?

  龙年话龙,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之谜,值得去做深入探究。

  (中国西藏网 口述/叶舒宪 策划/吴建颖 编辑/王茜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