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实现阶段性进展
记者26日从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称西藏非遗保护中心)获悉,自2016年西藏开展6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目前,正开展46位60岁以上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其中已完成30位,实现阶段性进展。
西藏非遗保护中心普查保护部助理研究员索朗介绍,新一轮6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评审工作刚结束,完成了古格宣舞传承人卓嘎、唐卡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嘎玛德来抢救性记录工作中期审查,“两位老人均近90岁,抢救工作迫切”。
他补充说,主要审查传承人相关的口述片、传承教学片、项目实践片、综述片、工作卷宗、文献收集等工作。口述片不少于5个小时,传承教学片、项目实践片均不少于90分钟,综述片30分钟以上。
目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已完成两位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中审,最后环节上报中国文旅部进行验收工作。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索朗认为,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将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保留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藏共计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6项(含今年新公布的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6名。
索朗表示,从“非遗+旅游”“非遗+产业”来看,当下,非遗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良好发展状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年学者“云上”探讨西藏国际传播进路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多位青年学者、学生“云聚”线上,从文化传播、短视频和纪录片拍摄等角度探讨融媒体时代提升西藏国际传播效力等问题。 [详细] -
西藏山南市“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非遗项目名录质量齐增。山南市通过聚合各方力量积极发掘和申报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共申报成功“扎囊木雕”“门巴族萨玛民歌”“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90项、传承人242名。[详细] -
数字化记录 抢救“拉萨囊玛堆谐”经典曲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工作意义重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