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一次援青,彼此照亮

发布时间: 2025-07-25 16:50:00 来源: 青海日报

  “有些土地走进去,就长在了心里。”第五批援青干部即将离开青海时说的这句话,浓缩和交织着万千滋味。

  采访中,他们总会花很长时间讲述在青海的耕耘。然而临到尾声,无不感慨:比起自己留给青海的,反而是这片土地留给他们的烙印,此生难以磨灭。言及此处,他们湿了眼眶。

  这烙印,是生理极限与繁重负荷锻造的意志韧性,但也许不止于此,唯有亲历援青者方能懂得,与青海的相遇,在身体留下痕迹,于意志得到磨砺,而最难忘的,是心灵的彼此照亮。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生命垂危的牧民将全部信任托付给“曼巴”,用最本真的方式表达感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医者感到无比被需要,职业信仰愈发纯粹。这种彼此照亮,是医术挽救生命,是患者赤诚的感激点燃仁心之灯。

  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上,麻切仁措激动开启上海音乐学院录取通知书。追溯“破茧时刻”,汤声声与援青伙伴倾注心血,为女孩一家托起梦想。这份彼此照亮,让少女不敢奢望的音乐梦点燃汤声声的教育心火,也是援青干部汤声声的无私投入,播撒下希望的火种,点亮更多牧区孩子的心光。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援青农牧专家周磊的足迹深印四县百余村社。他进到牛圈倾听,指尖沾泥,笔记满载,只为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局。这种彼此照亮,在牧民心底燃起希望,也实现了援青人心中的抱负。

  援青,不是单向的给予。对于援青干部,匮乏的环境却让心灵丰盈——那是人际间本真的温度,是跳动不息的初心,是参与历史进程激荡的报国志。这团由高原淬炼的心火,足以煨暖余生征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曾深刻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2022年7月,第五批援青干部跨越山河,虽力如涓滴,但他们的青春已融入青海。

  “那一刻我感觉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宝贵的人生价值”“不是我改变了高原,是高原重塑了我”“我离开了,但‘阿尼玛卿’组合会一直留在果洛”……

  对于援青干部来说,这原本陌生却用脚步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与心灵的肌肉长在了一起,最终沉淀为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片苍茫而纯净的土地上,拓宽的是心灵的疆域,收获的是心灵的净土。当问援青动力何在?是晋升的跳板?是履历的增色?何梅芳在援青感悟中写道:“援青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也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旅程和人生历练……是一件备受肯定和充满幸福的事情。”来援青,的确不同于在其他省市的常规工作,而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更远超普通的工作经历。

  天地有大爱,接过援青的“接力棒”,新的感动,将在这土地上续写。

  从浦江之畔、渤海之滨到江河源头,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无声诠释着何为“江河同脉,山海情深”。在能长进心里的土地上,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振、发展的进步,拼缀出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璀璨星河。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对口援青:江源大地绽放蝶变新颜

    新征程上,援青的薪火依然炽热。当新一批援青干部背起行囊,接过“接力棒”,怀揣着对高原人民的真挚情感,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汇聚成滋润高原的甘霖,书写对口援青新的篇章。 [详细]
  • 手记:“援”在大爱里 “建”在持续中

    江苏对口援建把智力支援作为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不断探索新路子、强化新举措、搭建新平台,注重“传帮带”,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快速成长。 [详细]
  • 苏青一家亲 千里山海情

    冠以“江苏”字样的不仅仅是惠及民生、关乎长远的项目,不单单是涵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计划,更是凝聚江苏人民心血、由量变到质变的情感反应。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