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青精神在医疗援建中闪光
什么是浙江援青精神?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说,是浓浓的海西情、是无怨无悔的援助奉献,是手把手“传、帮、带”;接受陈水芳治疗的重病患者说,是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无微不至的关爱;贫困群众说,是真心实意的帮扶……
海西州地处高原,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呼吸系统疾病易发高发,不少农牧民因为支气管扩张而有痰咳不出,靠药物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
70岁的葛大爷(化名),患慢性阻塞性肺炎,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心病等,曾一度呼吸衰竭,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虽然葛大爷的病情比较危险,但陈水芳认为,葛大爷还是可以尝试做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因为一旦成功,获益很大。
2019年8月7日,对葛大爷进行了手术治疗,陈水芳严格把控风险,做好各方面预案和监控,最后手术很顺利,帮葛大爷吸出了很多痰。康复出院的那天,葛大爷拉着陈水芳的手不停道谢,说这是他患病十年来,感觉最好的时候,不用再时时刻刻吸氧,能够快速走上一段路而不气喘,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陈水芳说,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容易出现咳嗽、恶心等不适感,导致情绪紧张或出现恐惧心理,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断操作。而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则大大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干扰,患者可以顺利做完检查。就医体验好,患者获益大。
经过陈水芳不懈努力,海西州人民医院的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百余名海西当地患者通过无痛支气管镜手术获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为呼吸内科的行家里手,陈水芳不仅运用高超技术为高原群众消除病痛,而且悉心带教当地医生,提升科室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医疗基础条件薄弱、资源分布不均衡、覆盖面广……自从到海西州人民医院任职后,陈水芳就意识到,要想解决海西当地医资力量不足、医疗条件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和人才缺乏的情况,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发挥浙江援青优势?身为浙江医疗援建团队的领队,陈水芳一方面扛起自己担任院长的责任和义务,在医院建立“点单”培训机制,安排本土医生到浙江大学附属医院、西青医院等院校进修;另一方面,鼓励浙江医疗援建团队专家成员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和教学,对海西州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
海西州人民医院本土专家已基本掌握80%以上的三级医院核心技术,创伤中心已拥有5位掌握微创开颅手术技术的本土专家,大大降低了脑出血致死致残率;胸痛中心已培养了2个有资质的本土专家团队,有效挽救了100多个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成立了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及NICU(新生儿监护病房),目前本土团队已具备独立救治气管插管患儿的能力……
“从陈院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品质——实干。”海西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钱东去说,浙江10多年的医疗援助帮扶,已把80%以上三级医院的核心技术“留”在当地,而陈水芳正努力通过数字化改革,把更多专家资源、核心技术留给海西。
同时,同行的医疗援青专家也为海西人民交出了第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头颈外科专家、副院长梁忠,克服医疗器械不全、临时组建的手术团队经验不足的困难,亲自进行手术示教,顺利完成首例高难度颌面外科手术,填补了海西地区此类手术的空白。
泌尿外科专家胡海平带领泌尿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两台复杂输尿管结石手术,使海西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龚江标,积极响应基层医院需求,奔赴200公里外的都兰县人民医院为一名急性硬膜外血肿、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
“把更多的医疗技术和人才引进海西,持续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在陈水芳看来,距离援青工作结束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抓紧做,“要继续发挥浙江医疗援青的优势特色,着力完善浙江、海西两地医疗互助共建体系,为海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浙江援青医生陈水芳:多做好事善事
“留给我们奉献高原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援青时光,把最好的经历和技术留给青海,做一个有情怀、有价值的援青人。”浙江医疗援青专家、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陈水芳日前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详细] -
用爱增加生命“厚度”
如果说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伟大的事,那么从浙江省跨越2600多公里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做援青医生、治病救人,则更加令人崇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