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增加生命“厚度”
如果说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伟大的事,那么从浙江省跨越2600多公里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做援青医生、治病救人,则更加令人崇敬。
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援青使命。他与患者悲喜与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们解除病痛、为群众解决困难,为他们延长生命,他就是2019年“浙江大学好医生奖”获得者、第四批医疗援青专家、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陈水芳。
“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医者使命就融入了我的骨血。”在援青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陈水芳忠实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带领援青医疗专家团队“用一腔热血和满心真情焐热了海西州老百姓的心”。
家住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史正英有切身体会,多年来身患疾病,长期病痛的折磨,让这位本是幸福家庭的人苦不堪言。今年3月份,陈水芳带领着浙江援青医疗团队到乌兰县开展“五复”红船关爱专项行动,解决了困扰一家人多年的难题。
“手术前我们向省内外医院打听了手术费用,差不多需要10多万元。”眼看着浙江医疗团队的到来,让母亲多年来的顽疾有了治愈希望,但高额的医疗费用让身为儿子的刘毅宗望而却步。
陈水芳得知后,一边安慰病人做好手术准备,一边向患者儿子刘毅宗保证这次手术的费用由“五复”红船关爱专项行动担负,让这家人免除了后顾之忧。3月22日,在陈水芳的主持下,浙江医疗团队亲自手术,成功为史正英做了双腿膝关节置换手术,直到最后一刻,陈水芳才安心去休息。
不久前,在与患者回访的电话中陈水芳了解到,史正英已经能够在辅助设备的帮助下行走,康复良好。听到这个消息陈水芳很是欣慰。虽然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医生生涯中的一场手术,但对于曾不能自如站立行走的史正英而言,已是重获新生。
这些年来,他的身影遍布整个柴达木盆地,他经常下乡义诊、热衷公益救助,满怀着医者仁心帮助困难农牧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援青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就在3月份开展的义诊活动中,他向张海军烈士遗属以个人名义捐赠5000元表示慰问。
“陈院长常说,医生除了看好病,做好医生还要有温度,我们要多为病人设身处地想一想。”海西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朝云告诉记者,每当接到任务,他二话不说,背起行囊,但凡有义诊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一次,陈水芳在看望慰问尕海镇的贫困群众时,看到一位患有心脏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离家百米开外的洋芋地,他撸起袖子和村里的村医一起帮老人清理杂草,还为老人送上1000元的慰问金。
“医生除了看好病,还要有情怀、有爱心,我们代表着浙江的援青精神,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陈水芳总是拿出自己的积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通过医院捐款、上缴特殊党费、红十字个人捐款等形式向疫区捐款2万元。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陈水芳发现不少患者腿脚不便、年老体弱需要轮椅。但当时医院的轮椅很少,并且租借手续繁琐。他自费拿出3万元,找轮椅生产厂家购买了20辆轮椅放置在医院大厅,零手续,随时可借用。为了方便患者,他同意患者把轮椅带回家,过后再还回来。他总说:“这没什么,只要能帮到了有需要的患者,我就非常高兴!”
从医28年,陈水芳一直以病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心里装着病人,在青海,在海西,他更是矢志不渝践行着这个誓言。
记得在2019年的冬日,北京至拉萨的Z21次列车行驶在青海高原广袤的大地上,下午4时30分许,列车广播里突然传来:“本次列车14号车厢有小孩病重,若车上有旅客是医生的,请速到14号车厢救护……”
恰巧,刚从杭州出差回来在西宁火车站上车的陈水芳就在这趟列车上。听到广播后,他迅速从3号车厢直奔14号车厢,自告奋勇为患者救治。因火车上条件有限,他先稳定孩子母亲的情绪、放正孩子的体位检查后,提议在下一站德令哈下车,到海西州人民医院急诊治疗。
然而,孩子母亲普布普尺拒绝了这个提议,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她根本支付不起这笔治疗费用。陈水芳急了,火车到拉萨还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且途经多处高海拔地区,如果孩子真的送到日喀则再治疗,就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致死率极高。
陈水芳当时对普布普尺说:“钱是小事,命是大事,住院、治疗等费用问题,我给你解决,你放心。”
晚上7时23分,在德令哈火车站早已等待多时的120急救车和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高萍,接上病患儿童一家和陈水芳直奔海西州人民医院,经过整整一天的抢救,孩子最终转危为安。
“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些年,他帮的远远不止“一点”,最大的单笔捐款有15万元,那是他获评“浙江大学好医生”的奖金。他把这笔钱悉数捐给了海西州的困难农牧民。他告诉家人,这个奖项代表对他多年援青的肯定,所以把这笔奖金用来帮助困难群众更有意义。
2021年5月30日,陈水芳走进患有重疾的困难群众马在乃白家,为这位19岁的女孩捐款看病,并联系了浙大一院骨科专家来海西为她做骨肉瘤根除手术,植入浙江援青指挥部捐助的价值7万元的3D打印假体。术后3天,马在乃白就能在助行器的支持下缓慢行走。
……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厚度却有无限可能。”这句话是陈水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三年多的援青工作虽然如白驹过隙,但是他这般融在骨血里的为民情怀,还有设身处地为患者、困难户排忧解困的精神,时刻温暖着柴达木地区各族群众的心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30载扎根基层守护百姓健康——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仁青
今年58岁的仁青出生在海北州刚察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草原上的医生。为了实现这个志愿,19岁参加工作的仁青在基层卫生院一干就是十几年。[详细] -
牧民心中的“好曼巴”——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泽珍达日杰
“当牧民群众伸出大拇指夸赞我是好‘曼巴’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医者仁心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泽珍达日杰说。[详细] -
援青干部刘云军:一片仁心济江源
即使是在援建结束之际,刘云军仍忘不了对玉树人民的真情留恋,时时刻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医者的仁爱之心,执着坚守,为玉树群众就医问诊继续操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