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5日至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青海研学团”师生一行赴青海开展研学活动。来自澳门的青少年走进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民族大学、原子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青海湖等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与多元文化,聆听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深化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本网将陆续摘取部分澳门青少年研学活动的心得和感悟,与读者分享。
这个暑假,我踏上祖国西北部的土地,展开了一场融合自然和人文历史的青海研学之旅。青海,是一个神奇的高原省份,刚下飞机,我就被这里湛蓝的天空深深吸引,低垂的云朵好像伸手就能摸到。领队多次提醒我们青海的海拔偏高,空气比较稀薄,走路快了容易气喘,但我享受这种感觉,这是我第一个高原印象。
图为胡俊贤(右二)在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拍照留念 摄影:邹慧
这趟研学中,我们参访了多个地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海省博物馆和西宁野生动物园。
在青海省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都像老师一样,为我们诉说往事。最吸引我的是带着花纹的彩陶,它们各个样子都不同,有的有流畅的波浪纹,有的有神秘的漩涡纹,虽然样貌不同,但都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黄河流经青海,古代人都会靠着黄河流域生活,在我观看彩陶时,不禁联想先民们在黄河岸边用陶器盛装清水的场景。同时,通过导游的讲解,我得知青海地处西北,是古时候重要的交通要道,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感悟。
当我走进西宁野生动物园,探访这里的“高原居民”,我才真正理解了平日课本上所说的的“适者生存”。我在导游讲解中得知,因为青海海拔高、气温低,所以这些“高原居民”都有特殊的本领:雪豹蓬松且厚重的毛不但能保暖,也能让它们在雪地上保持平衡,在陡坡上健步如飞;兔狲短小的双腿适合在岩石间活动等。这时,我发现圆乎乎的兔狲躲在角落晒太阳,使我情不自禁地屏息驻足,静心观察,生怕打扰它的悠闲时光。
图为研学团成员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合影 摄影:冯重霖
这次研学让我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青海的高原地形,既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又滋养了特别的野生动物。这种亲身走进文化的体验比看书有趣多了,希望不久后,我能再次踏上“大美青海”的土地,再次感受这种高原印象。(中国西藏网 文/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学生胡俊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