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拉萨市曲水县俊巴村,拉巴次仁和师弟罗布正在进行廓孜表演。口中的号子声、牛皮的撞击声、脚踏木板声交织在一起,铿锵有力。
在藏语中,“廓”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所以廓孜又叫“牛皮船舞”。俊巴村位于拉萨河下游,历史上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打鱼曾经是村民们唯一的生存方式。牛皮船是俊巴人的打鱼工具,也是他们劳动之余跳舞的道具。2008年,廓孜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巴次仁是这一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拉巴次仁 摄影:王茜
拉巴次仁的父亲就曾是牛皮船舞的表演者,但是他年轻时并没有和父亲学习。2005年,国家号召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县里和乡里的领导都去找拉巴次仁做思想工作,这让他有了动力和信心去传承这门艺术。当时,拉巴次仁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就找村里的其他老师系统学习牛皮船舞。
从最初接触牛皮船舞,到如今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回想起这些岁月,拉巴次仁很是感慨,他最感谢的是国家对这项事业的支持。纳木错开湖仪式、林芝桃花节……当地政府借助各个平台将牛皮船舞推广出去,拉巴次仁也能参加到各种演出当中。他说,通过这些演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是相比于物质方面,更让他感到开心和自豪的是能够去坚守这一传统艺术,能在国内外游客面前展示当地的文化。
牛皮船每条重七十到八十斤,要背着这样的重量跳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拉巴次仁说,如果表演的人都不享受这个过程,不热爱这项艺术,舞蹈也就失去了它的韵味。一次他们去拉萨演出,舞蹈队伍要从宇拓路的一端背着牛皮船一边表演一边前进,直到另一端结束,近一千米的距离,队员们都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图为牛皮船舞表演现场 摄影:王茜
曾有人向拉巴次仁建议说,不如将表演用的牛皮船上的牛皮换成布匹,以减轻牛皮船的分量,但是他坚决不同意。他说,牛皮船舞表演过程中,要不断用船去击打地面发出声响,如果用布匹代替的话就发不出声响了,这项艺术也就变味了。
最初,拉巴次仁既要兼顾农活和家务,又要学习牛皮船舞,十分辛苦,妻子也曾有抱怨。但他一旦选择这条道路,就义无反顾,凭借着一腔热爱坚持到了今天。如今,他也收了徒弟,并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他说,牛皮船舞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现在,政策越来越完善,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有信心把这项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中国西藏网 记者/冯重霖 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