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抗战丹心】“雪域信使”贡觉仲尼:中华民族本为一体!

发布时间: 2025-07-31 15:0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烽火硝烟中的飘零岁月穿越历史而来,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共振。这期间,无数藏传佛教界人士高扬抗日统一战线旗帜,坚定不移走民族团结道路,于民族危亡时刻大义凛然,为唤醒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贡献出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 

  时任西藏驻京(南京)总代表兼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原色拉寺堪布(主持)贡觉仲尼(1885—1944),正如这面明镜,映照着边疆地区与内地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影像。 


图为雍和宫堪布、西藏驻京代表贡觉仲尼 图片由四川民族学院 重曦绘 

  1931年发起并组织“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1932年巧妙解决康藏纠纷,化干戈为玉帛;1938年参与“蒙藏回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在献礼仪式上慷慨演说,批驳日本“违背教义”之行、联合发表《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 

  无论是作为喇嘛堪布,还是西藏驻京办总代表,贡觉仲尼始终将“我之无我”的大局观融入做人做事之中,成为战时维系并增进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团结的关键纽带,于无声处为民族救亡图存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藏人拥护中央,以抗外力之侵越,不后他人。” 

  1931年,南京正式成立西藏驻京办事处,先前受十三世达赖喇嘛委派赴南京的贡觉仲尼,担任驻京办事处处长一职,将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沟通制度化。这一举措在民族危机中尤为关键——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炮火轰击东北,贡觉仲尼立即联合罗桑坚赞(时任九世班禅驻京办事处处长)等宗教界人士,在南京成立“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通电全国人民,要“以必死之心,救危亡之国”。 

  这种沟通机制的搭建,不仅是行政职能的完善,更是精神纽带的编织。全民族抗战让中华民族爆发出空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938年12月,受驻京同仁影响,西藏哲蚌寺僧人主动上呈中央,建议应于康藏各地早日施行政令,征集兵员。僧众将无畏化作抗战士气,共赴国难。这种跨越地域的精神动员,让边疆与内地在抗敌旗帜下血脉相通。 

  “我国人精诚团结一致御外之时,爱国热情谁不如我。” 

  《申报》曾指出,日寇侵略我国最毒辣的手段是离间我们的民族。面对日寇“以藏制汉”的分裂阴谋,贡觉仲尼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政治洞察力。 

  1932年,西藏地方政府与当时西康国民党川藏边界军总司令刘文辉部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作为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在其间充分协调的同时,多次向国民政府陈明利害:“现当日本侵占辽吉情形紧急,我国人精诚团结一致御外之时,爱国热情谁不如我,尤宜亟泯国内一切纠纷,集中全力以赴之。”在他的斡旋沟通下,川藏纠纷得以缓解,避免了边疆内忧对抗战大局的干扰。这种“外侮当前,宜泯内争”的远见卓识,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典范。 

  在贡觉仲尼政治生涯中,每每有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言论,总是振聋发聩,影响颇深。在1938年“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开赴徐州前线的献礼仪式上,贡觉仲尼不仅狠厉地批驳了日寇违背宗教教义的行为,还将之化作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催化剂,极大地激励了前线的抗日战士。 

  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离不开万千人民的大团结,贡觉仲尼的这种担当,正是当时中国各族各界爱国赤诚的缩影。为致敬慰问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由蒙古、藏、回等各民族出席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及在武汉的各族人士联合组织了“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该团不仅赴各前线看望抗战将士、赠献由汉蒙回藏四种文字绣成的三色缎制旗,还献上了一份凝结着民族血性的《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向国际社会呼告中华各民族之团结。 

  “汉满蒙回藏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以历史地理种种原因存亡与共相依为命,实有不可分离之关系……我们尤应以我们的共同力量,来消灭敌人所给予我们的共同痛苦。”这肺腑之声,是“四万万人民”共同的心声,更是贡觉仲尼等各民族代表日夜奔走、凝聚共识的誓言结晶。 


图为1938年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 翻拍自《西藏历史55讲》 

  从1923年赴京履职,15年间,贡觉仲尼始终在为筹谋维系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辗转奔走于全国各地。直到1939年,他才“因年老请假返藏”。他回到西藏任布达拉宫大喇嘛后,仍不忘国难当头,给予多方支持。1940年,他在色拉寺供养僧众上千人,诵经念佛,祈祷祖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贡觉仲尼将民族危亡关头的赤胆忠心,传颂给亿万同胞。正如藏学家拉巴平措评价所说:“贡觉仲尼,是民国时期西藏反帝爱国力量的重要代表。”他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烽火中淬炼成钢,评述着当“四万万五千万人同心同德”的誓言响彻云霄时,任何强敌都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判词。 

  这份穿越时空的团结伟力,至今仍如格桑花般坚韧绽放,时刻警醒我们:唯有手足相亲、命运与共,才能有锦绣河山,才能迈向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国西藏网 文/多吉)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