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帕尔肖村的夏天】罗加书记笑了

发布时间:2023-07-26 08:3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夏天,承载着春的希望,酝酿着秋的殷实。她像一位热情似火的藏族姑娘,让人感触到生命最蓬勃、茂盛的时光。这个夏天,在雪域高原的一座小村庄,赴一场美景与人文的邂逅,看那些岁月中的人与事,如何随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看这里的人们如何从容地走进新生活。


图为罗加书记

  “阿爸!我已经到拉萨了,正在学校报到……”

  我们刚进罗加书记家,他的儿子热色正打电话来,说已经到西藏藏医药大学报到了,让爸爸放心。挂了电话,罗加书记眼角的笑纹层层叠叠堆在一起,黝黑发亮的皮肤把牙齿衬得更白了。他告诉我们,儿子报考的是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学专业。他很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回村里为村民们做点事。我们问他和儿子沟通过这件事吗?罗加书记说:“没沟通过,慢慢来,还有四年时间呢。”

  “慢慢来……”,像极了罗加书记和这座小村落一步一步从容向前的样子。


图为远望帕尔肖村

  那一年,路通了

  帕尔肖村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西昌乡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全村共有36户,总人口262人。全村耕地567.46亩,共520块,易地搬迁5户22人、护林员17人、党员27人、党小组5个、全村在校生52人……今年55岁的罗加书记,从1995年起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直到2014年,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现在。他说,类似这样的数字始终在他脑子里转啊转。

  对于帕尔肖村的村民,200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村里的路是在这一年通的。“之前因为没有路,货物只能用马或牛驮上来,有时候也靠人工抬上来。比如,从那曲买的粮食、磨糌粑的机器、茶几、柜子,还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我们买来后只能运到山下,搭个帐篷留人守在那,然后一点点驮上来。”

  2009年,国家投入资金修通了通往村里的省道。用罗加书记的话,“谁家修房子,用作房梁的柱子可以从那曲市一路直接运到家门口”。

  此后,罗加书记再去参加考察学习时,“底气”更足了些。“我们村自然环境这么好,文化悠久丰富,现在路也通了,逐步推动农牧业和旅游业有了更好的基础。”


图为周日下午,西昌乡小学校园里又热闹起来,家长们陆续送孩子回学校

  “在路上”

  行驶的路通了,观念的路呢?

  罗加书记说,近些年村里人的教育观念转变非常明显,村里已经有4名大学生了。“以前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上学,而是让他们很小就去放牧。乡镇府村委会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争取把适龄儿童都送去上学。我们讲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不识字没文化会有什么影响,但很多人还是不理解,觉得去上学耽误放牧了可是大事。”而现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周五下午和周日下午,通往西昌乡小学的这条路都是最繁忙的。村民或开车或骑摩托车,每周两次大包小包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罗加书记告诉我们,现在村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送孩子去学知识学文化。因为现在和外界的联系多了,大家发现不识字没文化,真的寸步难行。“我对自己孩子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图为罗加书记和父亲贡桑白旦

  父亲的另一面

  罗加书记和父亲长得很像,尤其是那双有神的眼睛里,都带着一丝坚韧。坐在一旁的82岁老人贡桑白旦沉默少言,但当他讲起自己当年的一段段故事,你会觉得这眼神中尽是岁月的沉淀。

  贡桑白旦老人年轻时是村生产队队长。十八军进藏路过此地时,他和他的父亲曾参与物资运输。“当时我20岁左右,乡领导安排我和其他一些人,一起负责运输。有一次,同行的十几个人牵着马连续走了几天几夜后在途中休息,遇到了解放军,后来我们就把解放军带到了邦纳寺,大家一起煮茶做饭。”最后,贡桑白旦的父亲把物资顺利送到边坝县境内,解放军给了他一匹骡子,“这匹骡子后来对我家的生活帮助很大。”

  父亲说话时,罗加书记的眼神一直没离开过,笑容挂在脸上,手里反复搓着一张糖纸。我们问老人,觉得儿子这些年的工作做得如何,“他为群众服务,那就让老百姓来评价他。”老人的语速很慢,“我觉得算是努力工作了。”当我们问罗加书记,他眼中的父亲如何时,“在我眼里,他就是最好的爸爸。”他说着,同时对父亲伸出大拇指。

  罗加书记说,儿子热色在大学报到完,过两天就回来了。我明显感到,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因不同的际遇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但在这一家的三代人之间,有种无形的力量在传递,那就是“我如此骄傲,当谈起你的时候。”

  慢慢来,这种力量会传遍帕尔肖村。(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王茜 昂翁洛布)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