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结巴乡的那片青稞,快熟了

发布时间:2023-07-25 09:02:00来源: 人民日报

  从西藏山南市泽当镇驱车18公里,沿着雅雅鲁藏布江河畔,半个小时就到了结巴乡。这里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平均海拔3600米,虽然距离城区较近,但过去高原闭塞的交通曾让这里经济十分落后,当地群众只能以种植土豆青稞等作物和放牧为生。勒布边境派出所转改新警索朗曲珍的家就在这里,她这里走出的第一个女兵、第一个国家公务员,这里是她的故乡。

贡秋曲珍擦拭“光荣之家” 牌 应俊摄.jpg?x-oss-process=style/w10
贡秋曲珍擦拭“光荣之家” 牌 应俊摄

  索朗曲珍今年27岁。从小在这个高原村庄长大,她的父亲和母亲也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藏族同胞。说土生土长,是因为她的父母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天学,没有走出过西藏的大山,没有见过山外的风景。然而,就是这样老实巴交的高原农民,却把索朗曲珍培养为了一名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国家公务员。驱车来到这里,探秘索朗曲珍的“蝶变”。

  走进这个藏家小院,桌子的角落上,有一张约6寸大小很有年代感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索朗曲珍和父母及妹妹的合影,拍摄于2009年,地点在结巴乡外几公里处的一座山下。

  彼时的索朗曲珍一家是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母亲贡秋曲珍说,那时候两姐妹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夫妻俩都在家务农为生,要养活一家四口,还要供两姐妹读书,生活非常困难。“丈夫的收入一个月只有不到30块,我负责在家干活,当天的收入只够当天的花销。”贡秋曲珍拿着照片说到。

  贡秋曲珍今年50岁了,第一眼看到她,是印象中典型的乡下妇女,此时正抱着索朗曲珍4个月大的儿子。在她盘起的头发上看到根根银丝,黝黑泛红的肤色也能一眼看出她常年深耕于高原田地之间。她说她和知道外面的世界,来自于电视机。2014年,一部颇有热度的军旅题材电视剧《麻辣女兵》在西藏卫视播出,是贡秋曲珍最喜欢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90后”叛逆少女汤小米,在被迫进入军营后,经过艰苦磨练,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士兵的故事。

贡秋曲珍照顾3个月大的孙子旦增平措 应俊摄.jpg?x-oss-process=style/w10
贡秋曲珍照顾3个月大的孙子旦增平措 应俊摄

  此时她的女儿索朗曲珍正面临上大学和辍学务工补贴家用的艰难抉择。亲戚们认为,作为家里的姐姐,应该更多的扛起家庭的责任,帮助母亲做农活补贴家用,帮助学习成绩更好的妹妹上大学。看着母亲的操劳,索朗曲珍自己也这么想,与其读一个就业前景并不好的专业,还不如用更直接的方式帮助家人。但,母亲贡秋曲珍不这么认为,她自己也有一个亲妹妹,当年也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妹妹是家里唯一进入校园接受教育的,而自己只能扛起家庭的重担,从孩童开始,就向往着能够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女儿,你去当兵吧。”“木兰从军”本是美谈,可是贡秋曲珍不知道这个故事,对长期生活在高原农牧区的人们来说,显得有些难以理解,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就多一分收入,当时当兵的补贴是远远比不了的,想帮助家里的索朗曲珍也是非常抗拒。但贡秋曲珍却很坚持,连着给索朗曲珍的父亲达娃鼓吹了一个月的“枕边风”,还狠狠打了索朗曲珍好几次,打折了几把笤帚,坚决让女儿参军入伍。“女儿们不能重走我的路,一个去当兵,一个去考大学,两个都要出去看看。”

  2014年9月,18岁的女儿索朗曲珍穿上“橄榄绿”军装离开家,成为西藏山南结巴乡走出来的第一名女战士,母亲哭成了泪人,但是她却对女儿说,“不要怕苦,在部队好好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春风吹到雪域高原,让这祖国西南最边远的地区沐浴在春风之下。2015年年底,一场全国人民参与的战役——“脱贫攻坚战”打响了。

  “政策好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政府组织我们去拉萨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帮我们建大棚,专业技术同志手把手教我们种草莓,提供苗子,全都是免费。第二年,我们家的三个温室大棚种的草莓一个季度就为我们增收了两万块钱。乡里的环境也好了,这山里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惠边政策, 让艰苦偏远地区每一名群众都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而这时的索朗曲珍已经在部队干了一年多,高强度的训练没有让这个高原格桑花一般的女战士退却,她咬牙坚持,在新兵连就被所在单位嘉奖,收到喜讯的贡秋曲珍高兴得把送到家的嘉奖令给乡里亲朋好友看了个遍。

  2018年,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公安现役部队官兵集体退出现役,现役编制全部转为人民警察编制。此时表现优异的索朗曲珍已经转为了部队的初级士官,再次面临人生方向的抉择:是退伍回家还是参加转改考试,成为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索朗曲珍的选择是拿着退伍费,回家开一个超市,让一个人操持家务、经营草莓大棚且患有疾病的母亲以及多病且因意外残疾的父亲轻松一点。

索朗曲珍帮助母亲清理青稞地里的杂草 应俊摄.jpg?x-oss-process=style/w10
索朗曲珍帮助母亲清理青稞地里的杂草 应俊摄

  这一次,贡秋曲珍又站在了女儿的对立面。“现在家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你就安安心心,好好工作,家里有我,我会把你爸爸照顾好,现在政策这么好,党培养你这么久,你必须好好干!”在母亲的坚持下,索朗曲珍也很争气,顺利考上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国家公务员。

  在新的岗位上,转改后的索朗曲珍成为了勒布边境派出所的一名业务民警。掌握政策文件精神、办理辖区案件、撰写工作报告成为了她胜任工作的必需具备的技能。“第一次撰写工作报告就把我难到了,熬了一整夜,愣是没憋出两段话。老家的发小给我说,你现在已经是国家公务员了,拿到了‘铁饭碗’,那么努力干嘛,工资还不是照发......”训练场上虎虎生风的索朗曲珍,在电脑前陷入了迷茫,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学习,一本字典不离手,法条法规的小纸条装满了警服所有的口袋,理论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升的,脱下军装穿上警服的索朗曲珍有些泄气了,她也学着发小的说法心虚地告诉母亲自己拿到了“铁饭碗”,“躺着”也能拿到工资,她原本认为母亲会为她的轻松日子叫好,毕竟这种“躺着拿钱的好事儿”多么值得祝贺。不料,没读过一天书的母亲贡秋曲珍的观点总是和自己相悖。“姑娘,混日子人会废掉,干不了会拖单位的后腿,但我相信我最棒的女儿,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就像你十一岁那年,一个人在雪灾里从20公里外的大山上赶回羊群一样。”贡秋曲珍手里拿着女儿考上国家公务员后单位寄来的喜报,这次没用笤帚打,但是电话那头的索朗曲珍已然泪流满面。

索朗曲珍和母亲展示定级授衔喜报 应俊摄.JPG
索朗曲珍和母亲展示定级授衔喜报 应俊摄

  母亲数次固执己见的坚持让索朗曲珍发现,母亲的意见得好好听。此后的日子里,索朗曲珍主动向老民警学业务,利用自己语言上的优势,和边民群众打成一片。“索朗曲珍像变了一个人,同事和老百姓们提到曲珍都赞不绝口,说她活泼开朗,像高山上的精灵一样变着法儿让身边人开心,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困难群众,慰问孤寡老人,负责户籍工作的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因为她工作虎里虎气,雷厉风行,在辖区大家叫她‘牦牛妹妹’。”转改初期,新警同志胜任岗位的进度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索朗曲珍所属的勒布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邓伟这样评价。

训练场上的索朗曲珍 (勒布边境派出所供图).jpg?x-oss-process=style/w10
训练场上的索朗曲珍 (勒布边境派出所供图)

  “邻居知道我在边境派出所工作,经常向阿妈(贡秋曲珍)咨询一些办理户籍的政策和需要的资料,阿妈给我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给大家好好服务。”索朗曲珍隔着数百公里,都能感受到邻居投来的羡慕眼光和母亲心里的骄傲。2020年,索朗曲珍把存了6年的工资15万元为父亲贷款购买了一台装载机和一辆私家车,家里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母亲面对邻居们投来的羡慕,有骄傲和自豪,但是绝对没有自满。我感觉母亲心里是很平淡的,妹妹毕业也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振兴专干,她最关心的不是我和妹妹的‘铁饭碗’,而是我们是否是对工作负责,对生活认真。”

  就在两天前,索朗曲珍所在的单位开展高低海拔轮换交流,索朗曲珍又给母亲打了一通电话,“这次我没有让母亲帮我抉择,我只是平静的告诉了家人,我要去高海拔试试,我知道母亲这次一定会同意的,因为这是对的事。”电话打完,索朗曲珍的名字就出现在了报名的名单上,她主动申请到海拔4500米的浪卡子边境管理大队工作。从海拔2800米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错那县勒布沟到4500米的浪卡子县城,海拔增加了1700米,问起母亲贡秋曲珍是否为女儿的身体担心时,贡秋曲珍的回答很平静,她说:“在哪里工作都一样,都会想念女儿,但是女儿是在守护边境。就像卓嘎央宗姐妹一样,是在做最有意义的事情。”采访快要结束时,贡秋曲珍对女儿说,“一定要感谢党,我们这一切都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越是‘铁饭碗’越要抓得牢,不努力为老百姓办事,早晚会失去的。”

索朗曲珍与母亲在一起 应俊摄(近景特写).jpg?x-oss-process=style/w10
索朗曲珍与母亲在一起 应俊摄

  就是这样一个高原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抱负,她只是用她的人生经验和感恩的心,帮助女儿做着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抉择,这位高原“孟母”用我们西藏地区农牧民质朴的情感,让女儿一次又一次在人生岔路口上选择了对的路。

索朗曲珍和母亲贡秋曲珍合影 应俊摄.jpg?x-oss-process=style/w10
索朗曲珍和母亲贡秋曲珍合影 应俊摄

  正值高原傍晚,高原的荒芜变成了各式各样或深或浅的绿色,从结巴乡通往市区的路从颠簸的搓衣板土路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双向六车道柏油公路,摇下车窗,雅鲁藏布江河畔凉爽的晚风,将结巴乡绿油油的青稞吹成了浪涛,这片青稞,快熟了。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