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深处的奋斗路
增巴带领森林巡逻队在林区巡山。记者 张斌 陈林 摄
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山深处,曾被称作我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
这里,生活着中国夏尔巴人的一支,人们世代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里是定结县陈塘镇。这里是增巴从小生长的地方,也是增巴为之奋斗、挥洒汗水,贡献青春的地方。
路,这个字眼,几乎与增巴所有的人生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路,这个字眼,也因增巴平凡而独特的奋斗人生有着特殊的含义。
“第一次出大山,我们走了三天三夜”
从记事起,增巴就开始跟着父母、哥哥在山里放牛砍柴。每年,只有等到春暖花开、冰雪解冻后,增巴一家和镇里的其他人才能沿着曲折的山路走上三、四天,带着自制的锄头把儿去日屋镇换取盐巴。
回忆起儿时窘迫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巴说:“那时候,父母和哥哥到对岸的尼泊尔去打工,工资仅能够填饱肚子。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全家也没有被褥,只能裹着牛皮入睡,靠着烧柴照明取暖。”
10岁以前,增巴在陈塘镇仅有的一所村小学就读。那时候,整个陈塘镇也就一名教师,只能教到小学三年级。
1986年的秋季,增巴第一次跨出陈塘沟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一年,增巴和陈塘镇20名小学生去定结县城读四年级,这也是陈塘镇自建国以来第一批走出山沟沟到外面求学的孩子。
“那时由长我五岁的哥哥陪着,我记得光从陈塘镇到萨尔乡我们就走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啃点随身带的鸡爪谷糌粑,渴了就喝点山路上的溪水,困了就在沿途找一个山洞睡觉。为了换取一点生活费,父母在我上学前还赶制了十几个竹筐,我们哥俩还要背到县城去卖了换取生活费。”增巴告诉记者。
在走出陈塘镇之前,增巴甚至都没有穿过一双鞋子。那时候,陈塘镇人穿的都是自家打的草鞋,即使村里条件最好的人家,也只能穿上牛皮缝制的简易鞋子。
“走到日屋镇的时候,哥哥给我买了一双黄胶鞋,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穿上一双真正意义上的鞋子!”
虽说过去了30年,但当初走出大山的那份兴奋、好奇、期盼,增巴至今仍历历在目。
“回到大山,也要让更多人走出去”
1988年,读完小学的增巴又升学到了拉孜县念初中。初三那年由于种种原因,增巴没有继续读书,回到了陈塘镇。
那时候,外面都有拖拉机了,可是陈塘镇的运输还是靠人背马驮。增巴回到老家继续砍柴放牛,到了春夏两季就把柴背到日屋镇换粮食和盐巴。
“毕竟我走出过大山,回来后就必须得干出个样子来,让更多夏尔巴人走出大山。”日子一天天过去,增巴并没有被平凡琐碎的日子磨灭生活意志。
2000年,增巴成为当地的一名民兵,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当地比较有文化的人,2002年,增巴又被选举为沃雪村村委会主任、当地护林队队长。
看着当时落后的村貌,增巴愁得头发都揪掉了不少。“那时候别说沃雪村了,就是整个陈塘镇的基础设施都无从谈起。只要是一下雨,道路就泥泞不堪,老百姓的家里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增巴也深以为然。2002年,增巴经过多方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改善陈塘镇村道便道。半年后,50万元申请款项到账。增巴带领陈塘镇6个行政村的村民为镇子主干道铺设了水泥路,还修缮了通往夏营地的便道,这是陈塘镇有史以来第一次破天荒修路。
2012年,通往陈塘的路修到了藏嘎村,外面的物资也大量涌入镇里,陈塘镇夏尔巴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生活越来越好,幸福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实施,陈塘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底,藏嘎村至陈塘镇道路建成通车,汽车第一次进入陈塘镇;
2020年,总投资7.18亿元的省道514线萨尔至陈塘段改扩建工程竣工,一条崭新的柏油路直达陈塘,极大方便了陈塘镇群众安全出行;
路通了,产业也兴了。如今,陈塘镇单是沃雪村就成立了药材加工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群众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陈塘镇已先后走出去30多名大学生,同增巴一道走出大山的那批20多个夏尔巴孩子许多已担任党政机关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幸福路越走越宽。这都缘于党的好政策,我要更加努力工作,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朴实的增巴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墨脱茶叶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金叶子”
我们背崩乡以门巴族为主,现在全乡拥有茶园近6000亩,2021年可采摘面积2000多亩。[详细] -
台湾学者:中国用事实证明了发展式脱贫的全新路径
脱贫这件事,几乎所有国家和政府都认为应该努力去做,但全世界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