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织就“鱼鸟共生”美丽新画卷
青海湖之美,美在碧波荡漾的清澈湖水;美在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生态底色;美在青海各族儿女将保护生态作为报国之志。重走今日的青海湖,水鸟记录不断刷新、青海湖裸鲤储量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这样的景象来之不易。十年来,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维管束植物达74科269属759种,野生脊椎动物达27目70科209属340种,鱼类资源达2科3属8种,鸟类种数达232种,“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如何保护好每一尾青海湖裸鲤?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与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聊起这个话题。在这当中,坚持科技支撑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基本原则,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对增殖放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构建幼苗培育新模式过程中,高级工程师俞录贤多年来一直扎根环湖一线,打破传统,改进采卵工艺,取消亲鱼运输环节,既减少了亲鱼损伤,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他研发设计了一种仔鱼培育缸,利用水流代替人力对受精卵进行搅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仔鱼成活率,并苦心钻研改进操作流程,将初孵仔鱼及时转移到条形培育槽中培育,避免过滤网堵塞和局部缺氧现象的发生,仔鱼培育成活率达90%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较大篇幅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改造建设,继续打通裸鲤洄游通道,扩大裸鲤产卵空间,提高裸鲤自然繁殖率,为青海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俞录贤说。
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汇聚科技力量……为保护青海湖裸鲤,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举措逐步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3年来,放流青海湖裸鲤1+龄大规格鱼种5500余万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19年的9.3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形成“草-河-湖-水-鱼-鸟”共生生态链,青海湖鸟类从2012年的26.2万只增长到2021年的57.1万只,增长了2倍多,青海湖水生态和裸鲤资源全面步入良性恢复态势,成为展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靓丽窗口。
每年6月至8月,依托增殖放流活动,“观看湟鱼、放流鱼苗、保护鱼鸟”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自觉行动,吸引众多游客。据统计,2022年6月,刚察县接待省内外游客31.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8173.62万元,同比增长15%,成为打造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践典范。
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在青海湖的见证下,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青海人民保护裸鲤、保护青海湖、保护生态环境达成的最高共识,和时刻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守护“鱼跃鸟欢” 永葆“碧波荡漾”
冬日的青海湖,宁静而内敛。每天早上,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准时在结冰的室外养殖池上用榆木锤头凿出一个孔洞,为冰面下的几十万尾青海湖裸鲤鱼苗投喂饲料和观察水质。[详细] -
青海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百日攻坚行动,着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月至11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4%。 [详细] -
青海湖2022年冬季巡护监测工作完成
2022年12月26日至30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青海湖越冬水鸟、普氏原羚冬季交配期种群调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监测到越冬水鸟9种11100余只,较上年同期增长3.5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