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青海:守护“鱼跃鸟欢” 永葆“碧波荡漾”

发布时间:2023-01-04 11:13:00来源: 青海日报

  冬日的青海湖,宁静而内敛。每天早上,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准时在结冰的室外养殖池上用榆木锤头凿出一个孔洞,为冰面下的几十万尾青海湖裸鲤鱼苗投喂饲料和观察水质。青海湖裸鲤是维系青海湖生态安全的重要物种,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近日,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自2003年启动保护工程至今,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由2002年的不到2600吨恢复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的背后,是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近年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坚决扛起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重任,有效促进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在“四地”建设中彰显责任担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回望过去10年,我们建成了17000平方米青海湖裸鲤恒温水循环车间,建成了布哈河黑马河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在中心前期工作基础上,各产卵河道建成7个过鱼通道,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3.3万吨增加到11.41万吨,年放流规模由700万尾提升到2000万尾。”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说。

  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一条鱼的兴衰,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成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坚持与付出。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刚察县沙柳河泉吉河增殖试验站的付生云,致力于青海湖裸鲤受精卵采集、入湖河道早期资源监测、亲鱼监测以及各项科研任务数据采集、调查等工作。

  每年5月中旬青海湖裸鲤开始洄游产卵,付生云都会独自带领8名季节性工人在裸鲤洄游产卵的沙柳河、泉吉河河道进行受精卵采集。刚察5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天气变化无常,每次他都主动穿上水裤,首先进河下水,布网、拉网。

  “每次我们遇到无法理解增殖放流工作、不让拉网采卵的周边群众时,都要认真地向他们讲解保护青海湖裸鲤对于维护青海湖周边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让周边群众认识到增殖放流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同时号召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中去。”付生云告诉记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人为过度捕捞、河道萎缩、裸鲤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为2592吨。青海湖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平均体重250克的青海湖裸鲤平均年龄约为8年至9年,一旦资源枯竭,恢复不易。

  为尽快突破制约裸鲤资源救护瓶颈,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针对青海湖裸鲤繁育成活率低、工程技术与设施落后、病害隐患突出等问题,提出了“规范化养殖”“工厂化生产”“工程化装备”的养殖新理念。

  近几年,经过持续不断地装配新设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运用能力,构建了青海湖裸鲤健康、可持续、高效生产的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全面完善青海湖裸鲤各产卵群体人工辅助工程措施,2021年开始,年培育大规格放流苗种达2000万尾以上。场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集中集约、环境优美、人才富集的格局,达到了西北独有、全国领先的水平。

  “2020年以来,中心团队在过去逐步提高裸鲤人工培育成活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采用生物絮团、开口饵料培育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摸清了青海湖裸鲤仔稚鱼发育以及食性转变等早期发育特征,攻克了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制了青海湖裸鲤仔鱼开口饵料配方、青海湖裸鲤疾病防治技术,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裸鲤种苗淡水人工繁殖‘三率’明显提高,仔鱼成活率达到80%以上。”祁洪芳介绍说。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了“科技”二字。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最大作用,助力青海湖环境生态、裸鲤资源、产卵河道水情长期监测工作迈入“快车道”,救护中心在摸索中不断尝试。

  “持续开展青海湖水体理化因子、湖泊水生生物、底栖动物、早期入湖资源、生物学特性等基础调查监测工作,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每年度完成青海湖裸鲤资源监测、青海湖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青海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产卵河流自然资源补充量监测,并提交报告。”祁洪芳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救护中心多年来的工作成绩,“2021年,首次开展了泉吉河青海湖裸鲤上溯亲鱼数量监测工作,并计划与合作方共同将青海湖裸鲤洄游智能监测设备和技术扩展到其他河道,实现青海湖鱼类监测全覆盖。同时每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属科研单位合作,进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动态监测及青海湖裸鲤产卵场调查。”

  2021年开始,每年利用PIT技术标记放流30000尾青海湖裸鲤1+龄大规格鱼种,让人工培育的裸鲤拥有专属的ID身份标签,更有助于后期进行高效跟踪监测,为青海湖生态恢复、探索和更加科学的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回望过去,裸鲤救护人守正创新、努力拼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探索裸鲤保护机制,掌握了青海湖四季浮游生物的变动规律、摸清了裸鲤自然繁殖生态需求、开发了裸鲤视频监测智能化系统,增殖放流工艺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放流数量不断增长,资源蕴藏量不断增加,青海湖已成为一张绿色发展的“金名片”,“看海-观鱼-看景”的旅游文化正在形成。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美好蓝图,裸鲤救护人将发扬“向上向善、拼搏奉献”的精神,以更高标准和更高姿态,为青海湖鱼更多、水更清、鸟更欢、景更美、生态环境更好作出不懈努力,为建设美丽青海谱写裸鲤救护新篇章。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百日攻坚行动,着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月至11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4%。 [详细]
  • 青海湖2022年冬季巡护监测工作完成

    2022年12月26日至30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青海湖越冬水鸟、普氏原羚冬季交配期种群调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监测到越冬水鸟9种11100余只,较上年同期增长3.5倍。 [详细]
  • 青海柴达木五龙沟现存近333.3公顷野生枸杞林

    2022年12月28日,记者从青海枸杞“柴达木”品牌发布会上了解到,在青海省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五龙沟内,有近333.3公顷(5000亩)野生枸杞林,林分历史达到几千年以上,现存树龄60-100年以上的多达百株,最老的树龄达200多年之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