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难忘双湖草原的前世与今生
近日,我从新闻报道中获悉,从7月19日开始,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态搬迁牧民从藏北双湖县多玛乡出发,陆续撤离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
这是住上安居房的双湖县多玛乡果根擦曲村村民。近日,这个村的村民开始搬迁至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安置点(唐召明提供,2008年9月16日摄)
近万名开发藏北无人区的拓荒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陆续迁往千里之外的雅鲁藏布江北岸低海拔地区去建设新家园。这是无人区开发建设史上的第二次命运大迁徙。
从1987年至今,我先后11次来到这片“苦寒之地”,见证了这里从开发到建设的历史变迁。
很早以前,藏北草原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过了西边的西亚尔、俄亚尔、阿木尔,过了东边的嘎尔、玛尔、占木拉,这些地方没有名字,人不分贫富贵贱。
这没有名字的地方就是西藏北部的大片无人区。说它是无人区,并非绝对没有人烟,只是人烟极为稀少,加上地域极为辽阔,与无人区相差无几。它的地域包括新疆以南、青海西南、西藏那曲西北部和西藏阿里东北部的广阔地域,面积约为20多万平方公里。
很久以前,无人区曾有牧民放牧。那些牧民是为逃避旧西藏地方政府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而迁移过去的。无人区远离拉萨、那曲,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无力管辖这片“不毛之地”,故而藏北无人区虽高寒缺氧,却也是牧民的“自由之地”。
旧西藏,藏族牧民和邻近其他民族的纠纷连年不断,械斗时有发生。械斗、厮杀死伤的都是无辜的贫苦牧民。此外,西藏、新疆交界地带的土匪也常常流窜到无人区活动,他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无人区牧民在这些恶势力的侵扰之下无法安定,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只得逐步南迁,无人区的边缘也随之南移。从此,这片高寒缺氧的地方就逐渐成了人烟绝迹、野兽出没的无人区。
同西藏其它地方一样,藏北草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牲畜数量多,草场面积相对不足的畜草矛盾。于是,牧民群众在大搞草场基本建设,增加原有草场载畜量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在寻找和开辟新的草场。人们便想到了申扎县北部自然环境十分严酷,并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大片无人区,说出了压在心底多年的夙愿:开发无人区,向它要草,让它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这大胆的建议,强烈的要求,引起那曲地委(现那曲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在那曲地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申扎县领导洛桑丹珍带队,一场新的进军开始了。申扎、班戈、安多县分别派出考察组,几次深入无人区考察。同时,申扎县的部分乡村还组织人力,赶上牲畜,进入无人区进行试验性放牧。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考察组的藏汉族考察人员整整奋斗了7个多月。他们风餐露宿,行程万里,对那里的草原水草分布,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气候条件等各方面情况做了周密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证明开发无人区有着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于是,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党委领导下,1976年2月份成立双湖办事处,后来又成立了文部办事处。很快,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开始了:2053名牧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开发无人区的号召,首先赶着16万多头(只)牛羊进入亘古荒原,使沉睡的“生命禁区”重新有了人烟。
此后,一批批藏汉族干部群众循着先行者足迹,开始在这里建立起他们新的家园,在这里的雪山草原间放牧着他们的牛羊、繁衍着他们的后代,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完成了无人区开发建设史的第一次命运大迁徙。
这是对口援助单位的中国石油为双湖设县捐赠100万元。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7月26日,双湖特别区“撤区建县”正式挂牌(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摄)
1993年,文部办事处改为尼玛县,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2013年,双湖特别区改为现在的双湖县,双湖县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记得1987年盛夏,我第一次搭车来到双湖办事处采访时,全镇仅有10多排土建房屋和数顶帐篷,生活着几十户人家。那时,既没有食堂,也没有饭馆。夜晚照明是柴油机发电,与外界保持联系是一台发报机。
那时,从拉萨到双湖的上千公里路真可谓是行路难。说是公路,其实并不是人工修建的公路,而是靠汽车轮子轧出来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路段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里跳”的搓板路和泥泞路,汽车抛锚是“家常便饭”。即使一切顺利,乘车也要走上三五天时间。赶上雨季,路上走上十天半月也是常有之事。加上海拔高、人烟稀少等原因,人们一提起双湖都摇头。那时的双湖无论是自然距离,还是人们的心理距离的确都很遥远。
这是人们在参观双湖办事处前身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遗址。它位于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唐召明2001年摄)
追溯双湖办事处前身,那是1973年成立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1974年初,加林工作组开赴无人区,在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安营扎寨。
1976年2月,在加林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双湖办事处。“双湖”因其驻地东5公里及北10公里处,有康如和惹角茶卡两个湖而得名。
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后排戴围巾者)于1976年考察双湖办事处的工作情况(唐召明翻拍资料图片)
当年4月份,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热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带队赴双湖,就双湖办事处选址、搬迁牧民群众生活及今后的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了解,热地发现,当时双湖所在地的选址,首先是地理位置不好,地处平坝子,正在风口上,寸草不生;二是当地水源采样检验后,水质不合格。所以,热地回到拉萨后,向自治区党委建议,双湖办事处应该另行选址。区党委同意了热地的建议,决定对办事处进行搬迁。
这是最后一次搬家来到索嘎山西麓至今的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小镇旧貌(唐召明1987年摄)
双湖办事处机关先是搬迁到无人区江爱的查桑,后来又搬迁到恰岗错附近的玛威山,再后来搬迁到索嘎山西麓2公里处一直到今天。搬来搬去,只是“双湖”的名字没有改变,保留至今。
双湖办事处成立时,下设色瓦、尼玛、查桑、荣玛4个区,共有14个乡,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万人,有牲畜70多万头(只)。
1988年那曲地区“撤区并乡”时,双湖的1区5乡划给了文部办事处,1993年8月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辖7个乡、31个行政村,仍为县级机构。不过,面积从18万平方公里变成了后来的12万平方公里。
2009年,当我第五次来到改名的双湖特别区时,已觉得双湖不再遥远。那时,驱车在新修的沙石路上两天即可到达,距离也比过去缩短了二三百公里。
当时,经过创业者三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双湖镇中心已有了一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旁还有漂亮的太阳能路灯和垃圾箱,党政办公楼、敬老院、职工活动中心、幼儿园、普若岗日宾馆、加油站等新建筑拔地而起,并建起了大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过去,小镇最好的建筑是卫星电视接收站,一座用水泥空心砖建起的房屋,后被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所代替。几个高耸的电视和通信大铁塔,在雪山衬托下十分引人注目。镇后山坡东侧有一股从雪山脚下蜿蜒而来的溪水。清清的溪流从小镇旁流过,养育着小镇的居民,滋润着绿茵茵的草地,一些胆大的黄鸭、斑头雁常嬉戏于小溪中,牛羊在小溪岸边悠闲地啃吃嫩草,走兽与飞禽互不干扰,和睦相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镇西边曾是全镇最繁华的地方,拓荒者最早在这片原是杂草丛生、乱石遍地、野兽出没的草甸子上落了脚,先是搭起几顶办公、住宿的棉帐篷,而后盖起一些土建房子的商店、粮店、银行、书店、学校、兽医站等。
这是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新建的城镇街道和太阳能路灯(唐召明2009年摄)
时任双湖特别区区委书记珠巨告诉我,从2002年起,随着中国石油对口援助的大量资金注入,双湖小城一天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整个小城找不到半块水泥砖,到一栋栋砖石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从整个小城没有一截柏油路,到小城主路基本铺上了柏油;从入夜小城一片漆黑,到小城中心主路有了太阳能路灯;从小城极为不便的通信联系到使用上移动和联通两种手机号码来打电话……这一切变化在外来者眼中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双湖人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了。
这是双湖县新铺通的柏油公路(唐召明2019年9月19日摄)
2019年盛夏,当我第11次前往双湖时,“变”的气息更是扑面而来。2018年4月投资12.7亿元的双湖柏油公路通车;2019年12月,国家投资6亿元,双湖接入国家电网,人们不再有断电的困扰……
过去行路难的公路变成了柏油路后,现在驱车一天即可到达双湖县城。乘车旅行已变成一种神奇、圣洁、美妙的观光之旅。
在国家和中国石油的大力帮助下,双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镇。昔日无人区变成了今朝繁荣的新牧区,创造了人间奇迹!
如今,为了破解人与自然的共生难题,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双湖县牧民群众再次响应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告别自己亲手建设几十年的新家园,逐步撤离无人区。
这是栖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唐召明2001年摄)
藏北无人区虽然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
开发藏北无人区以来,随着双湖县人口增长,人畜和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凸显。此外,由于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投资成本高,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也始终困扰着当地群众。
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畜和野生动物矛盾日益凸显,双湖草场开始出现退化。
于是,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实施了双湖县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
2019年底,双湖县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项目实施,首批3个乡镇的牧民搬迁到近千公里外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
这是搬迁前的双湖特别区多玛乡旧貌。近日,多玛乡开始搬迁至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安置点(唐召明2009年摄)
今年7月,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实施。7月19日,300多名牧民从双湖县多玛乡出发,前往森布日安置点。
8月上旬,近万名牧民将陆续搬迁到森布日安置点。届时,双湖县7个乡镇的牧民将完成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
这是雅鲁藏布江北岸新建的森布日安置点(唐召明2021年9月20日摄)
2021年,我在森布日安置点看到,一座座藏式院落整齐划一,水、电、路、网络等设施齐全,还有学校、银行、商业街、温室大棚等配套设施。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双湖县牧民南迁后,为了解决人走后牛羊的问题,有关部门设置了数年的过渡期——迁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迁出群众以草场、牛羊、劳动投入等入股,由部分青壮年留守统一放牧,暂时解决牲畜和生活来源的问题。
据了解,搬迁的劳动力中有一部分继续从事牧业生产,一部分参加技能培训后,从事厨师、挖掘机驾驶等工作,还有一部分到拉萨、山南等地转移就业。
搬迁后,随着人类活动及牲畜数量的减少,双湖县将逐步回归到野生动物的怀抱中。
人类逐步撤离藏北无人区,既是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更是书写了藏北无人区从“无人有人无人”的时代变迁。衷心祝愿双湖牧民群众像当年开发无人区一样,用勤劳双手再建设一个新家园,一定能够开启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高原红”悄然变少了
近年来,我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向藏北牧民发放高原捡拾车活动中,惊喜地看到藏北姑娘脸颊上所留驻的“高原红”悄然变少,显得愈发美丽了。 [详细]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班戈谐钦之花绽放藏北高原
班戈谐钦(意为隆重的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那曲市最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详细]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从游牧走向安居新生活
近几年,我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向藏北牧民发放高原捡拾车活动中,惊喜地看到一个个崭新、整齐的高原村落出现在蓝天碧水间,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动在家家户户的屋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