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需突出文化特色
在讲述自己的创业史时,席玉秀所描述的一个细节让人动容。
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她和两个搭档站在青海湖边向天南海北的游客兜售手工缝制的香包、腰带等小物件。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子仔细询问土族的民族文化后,告诉席玉秀这才是真正的财富,鼓励她们回家创业,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前来。
席玉秀说,当时眼泪一下夺眶而出。一路风餐露宿她没有哭,脸颊晒伤脱皮她没有哭,但外地游客如此肯定自己民族文化的瞬间,她破防了。
“原来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民族的文化!”深受启发的席玉秀所意识到的这一点,在她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自信,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依靠县域内丰富的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青稞酒文化,如今,席玉秀的家乡真的就如当年那位游客所预料的那样,成了高原旅游名县,每年有数以百万人次的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彩虹故乡”的风采。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考察时提出青海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无论是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还是青海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于想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互助县来说,这都是难得的机遇。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需要突出生态旅游的文化特色,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生态品质。文化底蕴越丰厚的旅游目的地,越能受到游客的青睐,越能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多年来,互助的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外界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面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样更广阔的平台,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放大土族民族文化这个人无我有的特点,传承发展好土族特有的歌舞、盘绣、曲艺等,持续打造“七彩互助”品牌。
正如席玉秀、阿生成等旅游从业者所说的那样,“咱们真正具有特色的还是民族文化,如果抛开这个‘根’,就不能走很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今年林芝市计划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2万亩
近日,记者从林芝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2022年,林芝市计划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2万亩以上,其中义务植树0.45万亩,重点生态修复项目造林1.55万亩以上。 [详细] -
祁连山国家公园成功追踪两只雪豹 卫星定位助填补空白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始终将雪豹保护工作排在首位,持续开展雪豹监测调查工作,同时,积极突破技术难题,在中国率先开展雪豹卫星追踪工作。[详细] -
青海省海南州创新推进光伏治沙 “牧光互补”生态富民
“我放牧5年了,现在每年出栏200多只羊,去年挣了24万元。”近日,在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下合乐寺村牧民李其元告诉记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