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天然草地达数亿亩 政协委员建言设草原保护技术创新中心
图为青海高原的草地。(资料图)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草原是中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等建议,应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资力度,扩大草原补奖政策覆盖面、提高补奖标准,组建成立三江源草原生态保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天然草地面积达数亿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公保扎西表示,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好转趋势,草原植被盖度由2015年的54%提高到2018年的56.83%,产草量从2014年的每亩159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170公斤,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总体实现草畜平衡。
“但草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他说,草原生态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草原奖补政策没有实现全覆盖,补助标准偏低;草原保护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公保扎西建议,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大退牧还草、草原退化生态治理和修复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的年度投资力度,尽快启动实施柴达木、青海湖二期以及三江源三期、祁连山二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加快草原生态恢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三江源地区重度退化草原基本得到修复。
同时,扩大草原补奖政策覆盖面,并提高补奖标准。实现草原奖补政策全覆盖,将青海省剩余的1.08亿亩草原全部纳入补奖范围。同时,考虑到青海特殊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在精准核算畜草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补奖标准,并延长补奖时限,实现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良性循环。
此外,他建议组建成立三江源草原生态保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基地,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全面开展高原草原退化机理、生态演替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对草种生产、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草产品加工、鼠虫害生物防治等关系草原保护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并在实践中推广,切实提升现代科技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不能“歇一歇”,应建长效机制
《提案》表示,三江源、祁连山是中国“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详细] -
民进中央:建立流域监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
资源环境监测数据对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详细] -
全国人大代表贺恒扬:扛起生态安全“上游责任”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看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公益保护机制,提纲挈领,能够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