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非遗 守艺人背后的孤独与坚守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文艺作品和民俗等被列入非遗名录。非遗,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目前,西藏已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区)四级名录体系,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十大类别。
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平措顿珠介绍,目前,西藏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06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代表性传承人522名;市(地)级代表性项目480项,代表性传承人334名;县(区)级代表性项目1554项,代表性传承人716名;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家。为了促进非遗传习基地建设,提高唐卡、藏戏等非遗品牌项目的宣传及展示力度,西藏先后命名159个自治区非遗传习基地,累计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完善传习基地的设施设备及开展各类传承活动。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藏戏和格萨尔两项联合国项目的投入超过1500万元,重点对民间业余藏戏队和格萨尔艺人进行保护和扶持,充分调动全区藏戏艺人和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间藏戏队由之前的不足50支迅速发展到153支,藏戏艺人3000余名,格萨尔说唱艺人近100名。
2013年起,在自治区文化厅大力支持下,那曲市群艺馆录制了70小时的《藏北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及27小时的《高龄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自治区藏剧团开展了高龄藏戏戏师及专家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用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完成30名高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目前,西藏的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目前,非遗产品设计样式单一。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缺乏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存在产品销售渠道窄、销量低等现象,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平措顿珠一语道出非遗发展的瓶颈。未来,西藏将通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邀请其他省市专业设计人员授课等方式,积极引导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工坊从业人员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适应市场新发展特征,主动迎合消费群体,加强与其他省市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给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以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
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更像是一位守艺人,不论外面的世界变得多么纷繁复杂,他们的内心几十年如一日平静。因为,他们心有所系,一直重复做一件事,守住一门技艺。精美绝伦的错金银工艺,神奇的藏药炮制技艺,传统的西藏婚俗……本期推出《看见非遗:守艺人背后的孤独与坚守》特刊,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与文字,感受西藏非遗的无穷魅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桑旦旺堆:巧手妙心传技艺
拉萨市曲水县色麦村,位于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详细] -
打造文艺精品 培育文化产业 今年西藏文化工作出台多项新举措
今年,西藏文化部门将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