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进军西藏老战士郭毅:“进藏路上不需要向导,驼骨就是路标”

发布时间:2021-11-23 09:45:00来源: 西藏日报

  号角起,大风扬,建功立业卧沙场;驼铃声,声声脆,前赴后继拓征程。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5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进军西藏《训令》,确定由西北军区解放军、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组成“独立支队”,范明任司令员、慕生忠任政委,携带粮草军需物资进藏,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负责此次进藏部队的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

  1933年7月出生的郭毅高中毕业后,于1951年2月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西北军区。

  “西北军区那时号召参加抗美援朝,我报名了,但在去朝鲜之前,先要到兰州大学进修半年英语,再到朝鲜战场当翻译,我英语本来就不好,这让我有了顾虑,怕完成不好任务。”郭毅回忆说。

  随后,进军西藏的号角吹响,郭毅再次积极报名,部队批准了这一申请。进藏前部队有许多筹备工作组,郭毅被分配到甘肃夏河县一个买马工作点。后来,部队又调他到骆驼大队一分队担任分队长。

  那时骆驼大队一共有9个分队,一个分队有160匹骆驼,20多个饲养员。“每天我们都会细心地给骆驼喂饲料,它们可是进军路上的大宝贝,驮物资、粮食都靠它们。”郭毅说。

  除了郭毅所在的骆驼大队,还有牛大队、骡子大队等。“那时进藏路上不需要向导,死的牲畜就是进藏路标。没有现成的路,沿路就找风干的骆驼粪作为路标,摸索着大致方向前行。很难辨别方向时,在骆驼粪、骆驼蹄印和骆驼尸骨的指引下前进,就不会错。”郭毅回忆说。

  寒冷的季节,很难寻觅到粮草,这让驼队的骆驼日渐虚弱,一匹匹倒了下去。为了保证运粮任务顺利完成,郭毅所带领的分队宁肯自己少吃,也要匀出粮食给骆驼。

  “当时有个说法,一匹骆驼能驮千斤,疲乏了就不起身。当我们怎么拽都拽不起骆驼时,只有忍痛放弃,最后骆驼就死在路上了。”郭毅有些难过地说,在那段红色记忆里,骆驼不是牲口,是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

  郭毅所负责的骆驼分队,驮的是由牛皮纸密封好,有编号的木箱,那时的他们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物资。

  1951年11月,骆驼大队到达那曲,一天,行军途中遇到一条宽30多米的大河。过河时,太阳的照射使河里的冰块闪着刺眼的光,惊得骆驼乱跳,驼背上的物资纷纷散落到河里。

  情急之下,郭毅纵身跳进河里,拼命拉住骆驼,用身体挡住快被河水冲走的物资。11月的河水,冰冷刺骨,顾不得严寒,郭毅在河水中大喊:“给骆驼全部蒙上双眼,慢慢前进。”最终,在寒冷的河水里站了近30分钟的郭毅没让任何物资冲走。

  骆驼大队到达拉萨时,1000多匹骆驼最后只剩下200多匹。

  “直到到达拉萨,我们才知道我们分队驮的全是医用物资。”郭毅笑着告诉记者。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