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幸福家园——“老西藏精神”激励林芝干部群众奋发有为

发布时间:2021-11-23 09:41: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新西藏革命和建设伟大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顽强拼搏,在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从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起步,推动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成为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砥砺前行的精神血脉。

  在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短暂一瞬。林芝市各族干部群众弘扬“老西藏精神”,不懈奋斗,奋力建设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雪域江南。

  “老西藏精神”激发干群斗志

  位于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的色果拉村一度是底子薄、松散弱、百姓穷的“后进村”。近年来,村“两委”通过创新实施的“三包”管理模式,使色果拉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如今这里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

  从后进到模范,色果拉村的蝶变之路,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的努力。“以前,我们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5000多元,而且村居环境‘脏乱差’,乡里人一提到色果拉村就皱眉头。”乔次仁说。

  在村民眼里,乔次仁是个能人,为人正直,做事有原则。他当过教师,后来做生意在外面闯荡,有魄力、有头脑,在群众中颇有威望。2014年,乔次仁被推选为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色果拉村人,乔次仁深知村子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村民凝聚力不强,缺少致富增收门路。“乡亲们的日子过不好,我有责任。我们要发扬‘老西藏精神’,把大家团结起来,聚焦产业发展,不懈奋斗,带领村民闯出致富路。”乔次仁说。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乔次仁结合全村家家有党员的实际情况,创新实施“支部包党小组、党小组包党员、党员包群众”的“三包”管理模式,全村38名党员带头示范,为群众增收致富出谋划策。

  “乔次仁书记为村里的发展操了不少心,在他的努力争取下,村里拿到了7万多元的雅鲁藏布江边种树项目,组织大伙儿种树2000多亩,不仅保护了环境,我们也得到了实惠。”色果拉村61岁的老党员米玛说。

  2013年以来,村里先后组织实施了藏鸡养殖合作社、绵羊养殖场、林芝市农发扶贫核桃种植等项目。在这些产业项目建设中,村民积极参与,通过投工投劳等形式,投身产业发展,同时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在“老西藏精神”的指引下,林芝市按照“属地管理、就近就便、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党员分布和农牧区、城市社区群众居住情况,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明确“三包”形式,将有帮带能力的党员全部纳入包联管理。林芝市1536个基层党组织实现精准结对、精准报到、精准服务,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所、站)志愿服务机制,近3万名党员服务联系近19万名各族群众,在维护稳定、疫情防控、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为民纾困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老西藏精神”鼓舞援藏干部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福建、广东两省携手对口支援林芝。从1994年到2014年的20年间,广东省先后投入资金30亿元,实施844个项目;福建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8亿元,实施900多个项目。

  广东、福建两省援藏干部发扬“老西藏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扛起建设林芝的大旗,推动林芝从“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边陲小镇,蜕变成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

  “在平原地区生活惯了,刚来的时候脑子经常是木的,在这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种考验。西藏条件虽差,我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干部,要向当地干部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服务群众,才能不负组织的期望。”广东省援藏医生蒋丽告诉记者。

  在一批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如今,多条以广东、福建城市命名的道路宽敞平坦,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山村美丽恬静,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和医院设施完善,一个个产业园区、生态旅游景区特色鲜明……林芝城乡的发展巨变,正是广东、福建两省对口支援结下的累累硕果。

  2016年7月起,福建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林芝调整到昌都。广东先后选派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共316名干部,接续开展支援林芝工作。“十三五”期间,广东安排对口支援林芝市项目169个,安排援藏资金23.3亿元,每年递增8%。

  走进有着“冰川之乡”之称的林芝市波密县,沿江东路上,“广东援建波密县”的石碑赫然立于江边。傍晚时分,路灯亮起,不少居民在平整的步道上悠闲散步,对岸楼房林立。“我们每天吃完饭就喜欢来这里走走,路修得好,还有江景可以看,感觉生活质量都上升了。”当地居民扎西笑着对记者说。

  一项项浩大的援藏工程,像秋天沉甸甸的果实,让林芝人民群众尝到甘甜、得到实惠;一批批援藏干部留下的足迹,就像一条条圣洁的哈达,把粤闽两省及林芝人民紧紧相连。

  尼洋河水万年长,山海牵手情谊深。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援藏干部前赴后继、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帮扶措施落细落实,推动社会和谐、产业兴旺、民生美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雪域高原不断延伸,带领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奋进。

  “老西藏精神”代代相传

  近日,记者走进巴宜区真巴村党群服务中心,发现有10名少先队员正专心致志观看反映“老西藏精神”的电影和文字。真巴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告诉记者,孩子们正在了解反映“老西藏精神”的故事和内涵。

  达杰是自治区级“四讲四爱”宣讲员,为了让宣讲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来到了达杰家里,与宣讲员达杰进行了深入交流。

  达杰为少先队员们讲述了许多与十八军有关的故事,勉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时刻铭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随后,少先队员们依次走进村民家中,为村民们带去了一段段生动有趣、情感丰富的宣讲。

  在村民索朗多吉家中,少先队员格桑拉姆和格桑德吉作了十八军进藏故事宣讲,从十八军的进藏路线、过程,到川藏公路的建设,两位少先队员讲得声情并茂。

  当小宣讲员达瓦曲珍和边巴旺久将生动感人的故事绘声绘色讲述出来时,村民达次旦一家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废寝忘食的精神所打动。这已经不是孩子们第一次上门讲故事了,每次听完孩子们讲述的红色故事,达次旦都赞不绝口。

  小宣讲员达瓦曲珍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定将以‘老西藏精神’激励自己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美丽的家乡。”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鼓舞下,林芝市各族干部群众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林芝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480元,比2005年增长4倍(2005年首次启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91元,比1986年增长43.2倍,年均增长11.8%,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