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西藏电力事业发展综述: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力”

发布时间:2021-07-22 11:12:00来源: 西藏日报

  “用机器,1小时就能加工出100多斤糌粑粉,在过去,这需要两个人花费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几年前,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嘎格村村民布格买回全乡第一台糌粑加工机,开起了糌粑加工作坊。

  得益于“三区三州”电网建设工程的实施,曾经只能依靠小水电、小光伏电维持生产生活用电的偏远山村,逐渐实现了“用电自由”。

  不仅如此,藏中联网、“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以及阿里联网等工程的投入使用,让西藏电网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新时期,显著改善了偏远地区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极大释放了深度贫困地区用电需求,大功率家用电器和机电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电力发展助推产业腾飞

  “藏中联网工程建成后,我们村里的田地实现了自动化灌溉,浇水快、出水多。有了可靠的电力作保障,我们去年还种植了花椒,收入2万多元,加上开办家庭旅馆的收入,一年挣的钱还真不少。”林芝市朗县洞嘎镇卓村村民扎西顿珠高兴地说。

  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村糌粑加工厂,清洗、炒制、研磨、包装等每一步糌粑加工工序都实现了机器化。“通了‘大网电’,生产更稳定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该糌粑加工厂厂长平措次仁告诉记者。如今,日土村的糌粑、藏香和羊毛加工厂共吸纳了残疾人和困难户劳动力30名,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十三五”期间,西藏先后投资约236亿元,开工建设了继青藏联网、川藏联网之后的第3条、第4条“电力天路”——藏中联网工程和阿里联网工程,实现了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四川电网的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西藏电网用电负荷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最高用电负荷已达147万千瓦,年均增长14.4%。全社会用电量从2015年的20.33亿千瓦时一跃增长至2019年底的77.6亿千瓦时,增幅近4倍,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为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如今,雪域高原上的高新数字、高原生物、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等“七大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电力供应改变群众生活方式

  夜晚,走进丁青县全民健身广场,五彩斑斓的灯光下,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商店、小吃店、超市等场所。

  正在广场散步的谭金桃回忆起过去的用电经历,感触颇多。她告诉记者:“我是开理发店的,过去,店里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发电机,吹风机经常带不动,给客人吹头发比较费劲。现在完全不同了,用电不但稳定了、够用了,而且感觉街头巷尾的霓虹灯都更亮了,在生产生活用电得到极大保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赏夜景、跳广场舞,当然很开心啦。”

  以前,丁青县、洛隆县、边坝县电网均为孤立运行的分散县域电网,由本县区域内的小水电、光伏、小型柴油发电供电,季节性供电矛盾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冬季枯水季节,三个县的小水电站发电出力平均水平约只有20%—40%,仅能保障县政府机关、医院等部分重要用户的供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2016—2017年,西藏新一轮农网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119亿元,超过了“十二五”西藏农网建设投资总和。工程涉及全区7市(地)、62个县(区)近3000个小城镇(中心村),建成了与西藏小城镇(中心村)定位相匹配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有力改善和提升了近160万人安全可靠用电的水平。

  不仅如此,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网西藏电力在阿里联网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共享铁塔”“共享光缆”建设理念,在铁塔组建中预留了通信通道的位置,为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会因为电网而变得更为便利。”在校大学生次仁拉姆感慨道。

  电力外送促进资源优势转化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水电,对促进西藏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优势转化,助力中东部地区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满足电力内需的基础上,西藏电网逐步打通丰水期藏电外送通道,从优化电网运行方式、拓展区外市场消纳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有力确保了西藏电网外送电量持续提升。2020年11月20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2023年61亿千瓦时西藏清洁能源消纳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据了解,该协议是目前藏电外送签约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年度消纳藏电省份最多的框架协议。

  目前,藏电外送以青藏、川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为载体,初步建立、形成了“政策+市场”的藏电外送和西藏电力保障新机制。自2015年首次实现藏电外送以来,截至2020年底,西藏电网已累计实现藏电外送超65亿千瓦时,为助力全国节能减排,推动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贡献了积极力量。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