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努力谱写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时代篇章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以区域流域治理为牵引,以实施生态工程为依托,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全省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恢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指引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承担着“三阻一涵养”的特殊功能,即阻止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汇合,阻挡沙漠切断河西走廊,阻隔沙漠向青藏高原南侵,涵养长江、黄河和河西走廊内陆河,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殷切期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以区域流域治理为牵引,以实施生态工程为依托,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全省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恢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
提高政治站位,鲜明确立生态保护底线任务。甘肃生态战略性、全局性、脆弱性、复杂性特征非常明显,我们明确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甘肃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把生态保护确立为全省必须抓好的两大底线性任务之一,切实担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统揽和主线,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两次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召开省委全会研究制定了两个《决定》,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系统安排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取消甘南州、临夏州和75个贫困县的GDP考核,对各级各地年度考核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实打实传导责任和压力。大力宣传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精神,引导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和支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这些举措,在全省营造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浓厚氛围,生态第一、环保优先的观念更鲜明地树立起来。
拿出实际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制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率先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方案》,配套实施30个专项行动方案,大气、水、土壤三大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以上,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交账之年。我们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为刚性要求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清水量净增加、污水处理全达标、饮水清洁保安全为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好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更好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实施系统治理,切实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我们立足甘肃生态的区域流域性特点,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打造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1%,湿地面积稳定在169.39万公顷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万平方公里,草原植被盖度超过52%。黑河流域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石羊河下游民勤青土湖水面扩大至26.7平方公里,特别是干涸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水域重现,对于阻止库姆塔格沙漠东侵、保护敦煌绿洲和敦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甘肃仍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根本转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我们将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大力实施祁连山区、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紧盯重点部位,重拳整治各类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山川、河流、湖泊生态破坏问题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释放了动真碰硬整治的强烈信号。我们站在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深刻警醒、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抓好整改,保护区内矿业权已全部分类退出,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旅游项目全面完成整改,受破坏部位生态环境基本完成修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实施,七大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祁连山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相结合的监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同时,全力以赴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第一轮督察反馈的6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7项,其余正在按时序要求推进;第二轮督察指出的4个典型案例整改取得积极进展,交办的2643个信访问题已办结2593件。预防和治理生态破坏问题不能有丝毫放松,我们将坚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治标治本结合,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矿产资源区、经济开发区作为重点,完善“三线一单”及其管控措施,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修复严抓”的防控治理体系,有力有效防范和应对生态环境破坏风险。
落实国家战略,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质量。黄河流经甘肃长达913公里,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首次确定“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黄河治理方略,首次指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理目标。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要负起责任”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郑州座谈会精神,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建立相关的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有序推进全省总体规划、干支流市州规划和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储备项目212项、估算总投资6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污染现状调查,勾画入河排污口“一张图”,强化黄河流域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码头等领域污染治理,34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1%。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贯彻生态优良、生产低碳、生活宜居三个导向,突出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三大任务,做好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的减少三篇文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面临很大资源环境压力。我们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环保的重要路径,制定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规划》及《行动计划》,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动态储备重点项目1205个、计划总投资9400多亿元,加快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去年,我省确定的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增长7.8%,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7%。把文化旅游同生态环保融合推进,推广全域无垃圾治理模式,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22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12个乡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村庄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带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谋划实施十大生态产业“这个方向是对的”,要求我们“一年一年抓下去”。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更加匹配适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谱写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时代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