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北京第一

发布时间:2023-11-28 08:48:00来源: 北京日报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记者昨天(27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市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深入人心

  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2022年以来,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明登历表示,今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已在北京落地。”明登历说,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基于此方法学,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借助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情况、核算减碳成效。“这是全国第一个具备落地资格的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达2.4万吨。经审定签发的减排量可作为碳排放抵销产品,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产生的收益返还车辆所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明登历表示,本市依托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今年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发布MaaS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实施低碳出行项目;公众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碳普惠平台,低碳出行即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获得的减排量既可用于植树、修桥、低碳冬奥建设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平台上兑换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公交地铁充值卡等奖励。

  截至今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有力推动了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已基本成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发、频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北京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在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在扎实推进。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登历透露,生态环境部门也正在联合市里的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北京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考虑作为中长期的行动方案,方案已经基本成型。

  “按照这个方案,首先我们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能力,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和理念。”明登历介绍,生态系统、水资源系统等都要加强气候友好型和韧性建设,同时要增加能源、农业、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全面提升首都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记者昨天(27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市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深入人心

  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2022年以来,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明登历表示,今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已在北京落地。”明登历说,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基于此方法学,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借助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情况、核算减碳成效。“这是全国第一个具备落地资格的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达2.4万吨。经审定签发的减排量可作为碳排放抵销产品,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产生的收益返还车辆所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明登历表示,本市依托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今年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发布MaaS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实施低碳出行项目;公众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碳普惠平台,低碳出行即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获得的减排量既可用于植树、修桥、低碳冬奥建设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平台上兑换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公交地铁充值卡等奖励。

  截至今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有力推动了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已基本成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发、频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北京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在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在扎实推进。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登历透露,生态环境部门也正在联合市里的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北京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考虑作为中长期的行动方案,方案已经基本成型。

  “按照这个方案,首先我们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能力,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和理念。”明登历介绍,生态系统、水资源系统等都要加强气候友好型和韧性建设,同时要增加能源、农业、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全面提升首都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