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东道主的汗水和微笑
一届精彩的冬奥会,不只有竞赛场上运动员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还有赛场内外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正是后者的汗水和微笑,让东道主的风采展现出来。
王轶佳:为轮椅运动员摆放冰壶 累并快乐着
王轶佳算过,一场轮椅冰壶比赛,她需要挪动、擦拭重量约20公斤的冰壶128次。在去年10月于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的相约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期间,这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四在校生担任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干起了这项“体力活”。“我们的薄羽绒服从内到外湿透了,口罩里甚至积满脸上流下的汗液。每场比赛三四个小时结束后,脱下手套,大家都像做了层手膜一样。”
但她并没觉得很辛苦。在北京冬残奥会上,王轶佳继续在“冰立方”担任冰上运动员助理志愿者。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名新疆姑娘曾早早开始准备,“我每天都去健身,增强自己的体能。另外,我也和家里人一起去滑冰,更熟悉在冰面上的感觉了!”
廖承禹:为其他志愿者做好保障 圆了儿时梦
北京工商大学金融专业大三学生廖承禹最近格外忙碌。作为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的志愿者主管,他按照自己反复推敲、核对的清单,准备着带到场馆的行李。用廖承禹的话说,志愿者主管就是“志愿者的志愿者”,为其他志愿者提供协调通勤班车、传递餐食物资等服务。正因此,细心的他可不只是按自己的需求准备行李,比如手机充电线,廖承禹就根据不同型号的接口准备了好几条,“如果其他人有需要,我就能帮上忙了,让他们更踏实地去服务。”
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让廖承禹圆了一个年少时的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7岁的他在鸟巢观看了残奥会的比赛,记住了场内那些忙碌着、微笑着的志愿者。“我记得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志愿者的微笑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这一次轮到了我,希望不比前辈们做得差。”
宋飞:为运动员诊治伤病 有经验之谈
对很多人来说,被称为“冰上国际象棋”的冰壶是一项优雅、考验智力的运动。但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医疗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宋飞看来,运动员在冰上比拼谋略时,仍然有伤病风险,“比赛打得激烈时,运动员也会出现膝关节损伤、踝关节扭伤等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医护细致的查体给出初步判断,给予适宜的急救处理,但只做这些还不够,赛场救治复杂多变,受伤运动员的情况有差异性,处置时就需要随机应变。”
这可是宋飞的经验之谈。在他担任场馆医疗官的一场赛事中,有两名运动员发生膝关节由于摔倒撞击冰面后活动受限,“我们详细查体后认为没有骨折,但现场没有X光机、核磁等检查设备,对于韧带、半月板的具体损伤还不能确诊。这种情况下,是将运动员转运去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还是现场处理后继续上场比赛?如果转运,就需要中断比赛,影响个人和队伍的成绩。”宋飞说,这时就需要医生临场决策,一方面对运动员的伤情进行科学判断,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竞赛因素,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案。“最后这两人一人转运医院,一人进行紧急处置后继续比赛。结果证明,类似的伤情,不同的处置,既保护了运动员身体健康,又助力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为了北京冬奥会,团队汇总历次冬奥会伤情总结,研判赛事期间运动员患病及伤情的各种可能,“特别是针对冬残奥会运动员的特殊情况,预先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的基础疾病,一定做到万无一失。”宋飞充满信心地说。
张义:为冬奥村保障网络 做好各种预案
去年底,我前往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采访全要素演练。在村内的驻地房间写完稿件准备向报社传稿时,突然发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均无法连接网络。
当时已近午夜,在无奈之下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工作人员电话求助。不到5分钟,张家口赛区冬奥村数据网络技术经理、河北联通工作人员张义就赶到我房间,气喘吁吁的他一刻不停,一阵娴熟的调试后,电脑成功连上网络,解决了工作难题。手机同样无法上网,但由于时间太晚,且已有电脑可以完成工作,就不必处理。张义听后坚持要帮助解决问题,但一番调试后,仍然未能修复,只能在我的劝慰下离去。没想到,大约20分钟后,张义打来电话,远程指导我改变配置,并成功连接网络。面对致谢,张义腼腆地说:“您能上(网)就行,我只是千千万万北京冬奥会基础建设者的一员,不值得特别感谢。”
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村民”享受到稳定、便捷的网络服务,张义与团队的同事做好了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为了方便与外国运动员交流,他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英语,“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让所有来到张家口冬奥村的运动员、工作人员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