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推动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
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的发布,对于以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为依托、以智慧旅游为载体、以供需匹配为目标,推动旅游业转向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42家机构和企业榜上有名。此举标志着我国智慧旅游建设步入以业态、产品、服务为引领的新阶段,科技与旅游融合更加深入,科技对旅游业提质升级作用更加彰显。
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既是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激发并释放市场消费潜力、赋能推动旅游场景打造和业态变革的重要路径。试点项目的发布,对于以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为依托、以智慧旅游为载体、以供需匹配为目标,推动旅游业转向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积极意义。
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场景业态再造,产业升级力强。消费场景打造是刺激消费需求、营造消费环境、实现最终消费的重要路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是借助科技手段,对传统旅游消费场景的智慧化再造,也是基于高科技创造性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的重要路径。
此次发布的42个试点项目中的博物馆、图书馆、景区、科技馆、主题乐园、街区等传统文化和旅游场所,均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场景再现、科技再造等方式,打造文化和旅游展示、体验、互动的新空间,让原有文化和旅游资源得以多维、立体呈现,改变了游客参观、游览的传统路径,使互动、体验成为游客深度、沉浸式感知上述场所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质量,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激发了游客的消费动机,也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供给的全面升级。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博场馆,通过数字技术,对历史上长征、大运河的有关场景进行了真实再现,让游客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更加真切、全面、立体和深入。同时,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将科技与需求相结合,打造全新旅游消费场景;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Z-BOX智慧旅游空间等,则是基于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将科技、创意与艺术、生活相结合,打造出全新旅游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游客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感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改变了旅游产品多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的传统路径。
二是区域覆盖广泛,影响带动力强。42个试点项目分布于22个省区市的31个城市,区域覆盖范围广,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各地推动旅游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领旅游业提质升级发展。同时,试点项目的发布与宣传,有助于在全国形成科技与旅游融合发展新风潮,带动更多地方、企业、机构加入智慧旅游创新开发、打造和应用的队伍中来,提升旅游业科技含量,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业新发展。
三是文化IP依托,文化认同性强。以科技助力文化传播,以体验提升游客的文化感知和认同,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此次发布试点项目中,依托文化IP打造智慧旅游成为新亮点。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三体·引力之外”“飞越清明上河图”“夜上黄鹤楼”“长安十二时辰”等项目,分别依托历史名著、当代名著、历史画作、历史古迹、影视名剧等多类别文化IP,在原有IP文化和市场影响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让文化IP焕发全新活力。同时,科技手段的应用,以更贴近年轻人消费偏好的方式,让古今文化IP为更广大年轻人所深度认知和体验,有助于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四是创新引领下的旅游供给结构优化。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打造和推广,是科技创新和创意创新共同推动的结果,也将继续成为旅游业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动力。42个项目所使用的数字技术、AI、AR/VR/MR、全息、互动投影、人机交互、区块链等新技术,多维呈现了文化、旅游、社会资源的旅游吸引力,将游客体验质量提升到全新高度。与此同时,创意创新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打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时光买卖街”光影艺术、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展示,还是尼山圣境文化夜游等项目,均借助文化创意,叠加技术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地的文化资源以不同形态、方式全新呈现,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变为动态文旅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智慧旅游产品供给,增强了文旅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是科技引领下的旅游产业效率提升。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打造,是高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将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应用型人才引入旅游业,也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引入旅游业发展之中,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结合,与文化、旅游资源高度融合,促进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也将进一步放大旅游业的价值创造效应,提升产业生产率。
六是需求引领下的供需高质动态平衡。供需有效匹配是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表征。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体验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是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打造,是满足年轻人对旅游中的自我感知、深度体验、交互行为等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产品向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综合性旅游产品转变的重要实践,有助于以优质旅游供给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供需平衡,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约评论员 吴丽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