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村晚+”的融合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今年春节,“村晚”成为全民参与的热门文化活动,代表委员也从“村晚”的火热中看到了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机遇。
“‘村晚’的开展释放了基层百姓的创造力,真正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认为,“村晚”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人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原生动力。
多年来,舒勇一直扎根乡村、观察乡村。今年春节回到家乡,看到大家在“村晚”上围着篝火欢歌起舞,还有人现场弹奏古筝时,舒勇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一位农民伴着音乐高歌,同时向在场村民和观众展示一串串葡萄的画面,让他尤其难忘。“唱的是美好的祝福,展示的是丰收的喜悦,朴实又有冲击力,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村晚’牵动人心的内核。”舒勇说。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今年参加了下庄村“村晚”,跟大家同吃百家宴、同庆团圆年。作为下庄村每年最受关注的文化活动,“村晚”记录着这个乡村的变化。
群山环绕的下庄村曾被称为“天坑村”。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经7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改变了该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情况。近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探索“绿色”农文旅融合、“橙色”柑橘产业、“蓝色”劳务输出的“三色”经济,都结出硕果。“今年是咱们凿通‘天路’的20周年,大伙真正走出来了。”毛相林说。
在“村晚”活动现场,村民收到了入股种柑橘、办民宿的分红。2023年,下庄村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柑橘总收入超100万元,村集体收益16.22万元。“2023年年末,下庄村连接巫山小三峡景区的旅游环线打通,改变了原来大型客车通行不便的情况,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毛相林高兴地介绍,下庄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0万。环境变好,产业稳固,下庄村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他们将在外学习的经验投入乡村建设,办起了下庄扎染非遗工坊、研学中心等。“新一代接棒奔跑,乡村更有活力和希望。今年,我们的‘村晚’会更青春,不仅可观,还可游、可品,更有和美乡村范儿。”毛相林说。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让“村晚”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看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村晚”为代表的文化活动火热兴起,就是铸魂的显著成果,作为浓厚乡村文化氛围的载体,充分体现出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各具特色的活动能‘火’起来,说明精准呼应了群众的新期待。”吴惠芳说,近年来,永联村坚持“农民唱主角”,组建26支文体队伍,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全年组织排练近300场。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群众积极性,还吸引了大量游客。春节期间,永联农耕园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同比增长184.55%,营收达91.95万元,同比增长107.67%。“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乡村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反哺乡村文化发展,不断畅通‘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良性循环。”吴惠芳表示。(本报记者 王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