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冬运”汇聚磅礴志 聚势奋起向未来
随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圆满落幕,冬运盛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呼伦贝尔成为万众瞩目的“流量担当”。
千余个日日夜夜,几度春夏秋冬。回望来路,一个个奋力拼搏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精诚团结的场景、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都汇聚成奋进的磅礴力量。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呼伦贝尔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万众一心、实干担当,精彩纷呈的开闭幕式演出成功“出圈”,热情周到的赛会保障得到运动健儿的高度赞誉,安全和谐的赛会环境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实现了承办工作与城市发展的双丰收。
呼伦贝尔的信心源于不忘初心感党恩、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源于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力量;更源于各族干部群众铆足干劲、乘势而上、担当作为的良好姿态。
呼伦贝尔的底气源于始终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源于落实“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
呼伦贝尔的动力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筹办“十四冬”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享受办赛红利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坚持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拉高标杆、跳起摘桃,紧紧围绕“四个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抓发展、抓生态、抓项目、抓产业、抓环境、抓开放、抓民生、抓党建、抓落实,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争先进位基础更加厚实,为民惠民成果更加丰硕,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带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抢占时机,全员出阵、全程发力,奋发有为开创扩大招商引资、加强诚信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的崭新局面,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
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2023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95.57亿元,同比增长6.1%,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区第6位,增速排在东五盟市首位、创7年来历史最高增速,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跃升至全区第3位。
来之不易的成绩,展现出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气象万千。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位次大幅跃升,各项绿色指标继续走在全区前列。民族团结“金字招牌”愈发闪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成功创建、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成功创建、文明城市创建、生态价值实现等多项国家级示范创建工作结下丰硕成果。
全力以赴推动落实 “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重大任务面前,惟担当者进,惟实干者胜。呼伦贝尔市聚焦战略定位,坚持实打实干、争先创优,在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上勇担使命,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火热实践中贡献着呼伦贝尔力量。
——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上牢记“国之大者”。呼伦贝尔市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河湖长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水质优良比例达77.1%,森林面积、优良空气天数比例均位列全区首位,全市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6.2%、连续五年位居全区第一,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考评位列全区前列,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上做到守土尽责。呼伦贝尔市大力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卫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平安义警等举措机制,创新推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警格+网格”等基层治理经验做法,精心打造“守望相助+社会治理”地域品牌,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陈巴尔虎旗被评为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旗,全市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在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上加快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精准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型能源发展壮大。因地制宜推进风电、生物质、制氢储氢等产业发展,新能源装机实现翻倍增长,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煤层气等绿色能源项目实现破题,全市战略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上彰显特色优势。呼伦贝尔市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围绕打造特色现代化农牧业强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97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32亿斤、实现“十一连丰”,牲畜存栏1252.3万头只;做大做强“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品牌,“呼伦贝尔牛奶”被评为2023年中国乳业新势力年度竞争力产区品牌,“蒙豆1137”推广面积381.8万亩、跻身全国前三,农牧产业发展持续向量大质优迈进、向高端精深转型,切实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贡献呼伦贝尔力量。
——在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呼伦贝尔市进出境中欧班列5116列、同比增长6.2%,口岸进出口总值增长37.9%,货运量增长43.4%,占全区口岸货运总量的21.3%,位于全区口岸货运量第二位。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口岸实现蒙煤进口常态化,边检、海关“一站式”查验模式开创全区先例;深化“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的理念,认真落实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深度参与东北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呼兴”区域合作、“哈大齐呼”协同发展、与森工集团地企共建,持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等区域务实合作,形成口岸升级、边腹联动、区域合作的良好开放格局。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源头活水。呼伦贝尔市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以招商之“优”、项目之“进”,夯实经济发展之“稳”。
过去一年,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全行业全时段开展精准招商、择优招商、实体招商,以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倒逼环境优化、引领产业转型、对接项目落地,最大限度释放政策能量和投资总量,全市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增长154.4%,成功签约优质项目323个,协议总投资954.5亿元,到位资金增速、新签约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均位列全区第一。
同时,呼伦贝尔各领域全时段开展谋划一批、争跑一批、招引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五个一批”活动,动态谋划、及时补充成长性好、竞争力足、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项目,366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复工,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0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呼伦贝尔市顺应市民休闲和游客消费新需求,在激活主体、促消升规上创新机制、精细着力,在挖掘特色、打造场景上转变思路、营造氛围,在拓宽渠道、丰富业态上优化模式、跨界融合,智慧文旅、夜间经济、电商直播、美食集市、文艺娱乐等新业态层出不断、广受青睐,政银企联动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打造外摆经济消费场景57个,开展消费促进活动640场,带动销售额近23亿元,促进了消费扩容提质。
着力保障基本民生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打造群众满意的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呼伦贝尔市认真落实援企稳岗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开展“用足政策扶企、扶持创业兴企、优化服务稳企、破难解困强企、招工聘人助企”行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6.62万人,脱贫人口就业1.87万人,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4.8%,进入全区中游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呼伦贝尔市坚持把推动民生保障标准达标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全年民生领域支出416.21亿元、同比增长2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22%。抓紧抓实教育、医疗、养老三件要事,“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6个,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3家社区获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不断提升。
——办好民生实事。呼伦贝尔市坚持把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统筹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改造主次干道98条,177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铺开,新增教学学位6486个,完成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74户,建设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14处,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今的呼伦贝尔,处处激荡着澎湃的生机,跃动着梦想的活力。冬运精神在呼伦贝尔大地延续,持续激发全面建设现代化呼伦贝尔的强劲动能,带给这片干事创业的沃土无限可能和希望。(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作者:徐晓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