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无限的中国“多点开花”擘画新图景 为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蓄势聚能
央视网消息:这个龙年春节,我国消费市场火热,城乡市场供给丰富,祖国南北人气旺盛,新春涌动的消费热潮彰显出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2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国南极科考、生态修复、物流、交通、产教融合、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好消息,同时结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多项利好政策公布,中国经济彰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增长潜力,新一年,让我们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奔跑,共同跑出国家发展的加速度。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政策“组合拳”发力精准有效】
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启动
记者21日从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召开的立法工作座谈会上获悉,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立法进程将加快推进。
据介绍,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工作将回应企业关切,补齐短板弱项,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等民营企业核心关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切实从法律制度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司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要高质效推进立法进程,遵守立法程序,坚持开门纳言、汇集众智,广泛听取意见,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铁路货运95306平台物流金融版块上线运行
2月21日,铁路货运95306平台物流金融版块上线运行,客户可在线办理“铁路运费贷”“信用证结算”“铁路单证融资”等业务。
京津冀联手打造跨省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2月21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助力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园区在河北固安成立。园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创新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体系。目前,园区已与北京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开设人工智能等13个本科专业。
【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发展“强磁场” 】
商务部:16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解决问题诉求300余件
记者2月21日从商务部获悉,截至今年1月底,商务部已召开16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解决会上反映的问题诉求超过300件。
自2023年7月起,商务部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外资企业反映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并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推动解决。截至今年1月底,商务部已召开16场外资企业圆桌会,共400多家外资企业、外国商协会参会,已解决会上反映的问题诉求300多件。同时,各省份也建立圆桌会议制度,召开140多场圆桌会,2200多家外资企业、外国商协会参会,已解决问题诉求900余件。
此外,商务部于去年9月上线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打造“线上外资企业圆桌会”,提供反映问题的公开渠道。
2024年,商务部将继续发挥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作用,每月召开一场圆桌会议。
【提升、增长、升温 “流动的中国”展现澎湃动能】
1月份民航客运总量同比增长44.6%
今年1月份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明显提升,国际客运市场恢复水平不断提升。
1月份民航客运总量为5426万人次,日均175万人次,环比增长13.5%,同比增长44.6%,为2019年同期的107.9%,恢复水平较上月提高12.1个百分点。另外,春运前六天旅客运输量1159万人次,日均193万人次。
国航、南航、东航等六大航司的旅客运输量、客座率等关键指标均有所提升。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也大幅增长。
尤其元旦、春节等假期,伴随着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持续优化,使得跨境游迅速升温。1月份六大航司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共计410.6万人,整体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
横琴“二线”通道开展全流程综合压力测试
为保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月1日封关运行,2月2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全流程综合压力测试工作正式启动,海关持续测试通道信息化系统,验证部门协同联动等功能。目前,各通道设施设备及系统运行正常。
义乌国际商贸城龙年开市客流超22万人次
2月21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市,约7.5万家商户开门迎客。开市首日,义乌国际商贸城接待客流22.8万人次。
【各地重点项目建设“热力十足”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黑龙江125个投资项目集中签约
2月21日,黑龙江省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亚布力举行,聚焦数字经济、冰雪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共计签约项目125个,总签约额超940亿元。
广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正式动工
日前,广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正式动工,包括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城市更新等共有319项,总投资超3200亿元。
【生态修复迎利好相关资金使用效率将提高】
财政部2月20日发布通知,修订印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来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新办法提到的治理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二是用于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
按照办法,治理资金由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管理,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公开择优确定支持项目。
资金具体怎么分配?新办法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10亿元—20亿元(不含20亿元)的项目奖补5亿元;工程总投资20亿元—50亿元(不含50亿元)的项目奖补10亿元;工程总投资5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20亿元。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与此同时,新办法规定了治理资金不得使用的范围,比如不符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等国家管控要求的项目,有明确修复责任主体的项目,已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公园、广场、雕塑等旅游设施与“盆景”工程等景观工程建设。
这次修订的新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施行,实施期限到2028年底。
【“软”“硬”兼得 中国极地科考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南极秦岭站建成,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地科考能力不断提升。
在南极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已经开站。眼下,考察队员们正在进行内部设施的安装。
目前,我国已成功构建了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联合考察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为主体的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
除了科考的硬件水平在持续提升,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雪龙2”号船大洋队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昆仑站队“雪豹”2乘组历时62天依次抵达泰山站、昆仑站及冰穹A区域,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二代国产极地特种载具的技术测试与性能验证;不久前,考察队员成功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南极冰盖“环”国际合作计划任务,填补南极冰盖边缘关键数据空白区,为精确评估这一扇区的冰量流失和冰盖不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