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烟台大学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艳 周媛媛
寒假期间,烟台大学省级重点实践团队“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黄河非遗文化实践队的同学们步履不停,沿着黄河流经的城市,找寻黄河非遗文化,感受黄河文化精神,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我们拜访了黄河沿岸非遗传承人,看到了老手艺新物件,听到了老曲调新曲目,在躬身实践中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实践队队长杨博智说。
近年来,烟台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学生活动,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沙沙沙,沙沙沙……”在“中国篆刻”的课堂上,烟台大学学生张翰林正在打磨自己刚刚刻好的印章。这是烟台大学连续第16年开设全校公选课“中国篆刻”,篆刻课堂已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品牌之一,学校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篆刻艺术基地。
除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遗概论”“中国传统民居”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烟台大学还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传承传统文化。
烟台大学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不久前,由烟台大学打造的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上演,该剧是烟台大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实践。烟台大学学生刘铉在演出中担任主要角色,她说:“我被不屈不挠的闯海精神深深感染。未来,我会化这种精神为人生奋斗的力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烟台大学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3日 08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