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北京平谷: 乡村文化民宿建设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3-06-15 10:31:00来源: 中国文化报

  北京平谷历史悠久、文脉延承、生态环境优美,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示范区。当地通过“乡镇+村集体+村民+企业”四方共建的方式,以“互联网+民宿+农旅”的模式带动本地农旅业发展,以文化赋能撬动农村闲置资产活化利用,把民宿与农业特色活动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民宿产业集群。

  四方共建

  让村民享受民宿“红利”

  平谷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农业资源、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近年来,当地以乡村民宿为切入点,将文化旅游与民宿、农业体验、文创产品、新媒体等进行结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解决本地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在平谷,民宿带动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以及人才向乡村汇聚,也改变了以前产业落后、房子空置、土地抛荒的现象,重新聚集起人气。特别是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理想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创业者来到乡村发挥特长,造梦田园。

  北京乡博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乡博博”)总经理张海龙是“85后”,也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平谷13个乡镇落地了32个民宿项目,带动100余家民宿发展,为附近村民增收3000余万元。

  在张海龙看来,村民提供闲置房屋资源;村集体负责协调管理,做好物业保障等相关配套服务;企业以20年期限长期租用农民住宅;乡镇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这种“村民+村集体+民宿企业+乡镇”四方共建模式不仅能让村民受益,也可以使农村的闲置房屋发挥最大价值。

  坐落于平谷区黄松峪乡塔洼村的“家里有矿”民宿,因附近曾有出产金砂的矿山而得名。民宿为游客特别设置了在院子里挖矿的环节,让客人模拟淘金的过程,感受淘金的乐趣,也让这里成为自带话题的打卡地,满足了年轻人和亲子群体的需求。“这家民宿由房主进行出资,由乡博博负责改造升级和整体运营,返聘房主为民宿管家。房主在领取管家工资的同时享受民宿运营的分红。”张海龙告诉记者。

  多点布局

  丰富民宿产业内容

  深耕于民宿,又不止于民宿。全域布局、共赢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张海龙多年来运营民宿一以贯之的理念。“我们通过民宿串联起当地资源,多点布局,推出旅游线路,针对不同客群设计体验活动,帮助农民对接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最终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张海龙说。

  进入新媒体时代,乡博博组织专业直播团队在平谷区各乡镇深度挖掘、挑选代表本地形象的直播人才,从理论和实操两方面进行直播系统培训,确保每位参训人员能够独立支撑一场直播并进行有效宣传和成功销售。

  据了解,经过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目前在平谷14个乡镇落地的农业、文旅、民宿62个项目,共发布新媒体文章百余篇,发布宣传视频作品近两百个,覆盖100余万人次,引流民宿入住10万余人次;带动增收3000余万元,帮助销售平谷大桃652万斤。

  为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为当地居民提供再就业平台,张海龙和他的团队定期组织专业人员下乡开展农民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能教育、互联网知识、民宿运营、农事活动服务、产品直播带货、急救安全等。

  “培训不仅提高了周边农户农业科学素质、农业技能、创新思维,还将周边村民培养成为具有专业水平的民宿业服务人才。帮助农民运营自有产业,实质性增加农民收入。”张海龙说。

  把当地农业特色、

  历史文化融入到民宿中

  平谷区作为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时,平谷历史悠久、文脉延承。上至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史、下至600年历史的长城文化在平谷交融绽放。当地通过把农业特色、历史文化融入到民宿中,打造富有平谷本地特色的新型民宿。

  位于凤凰山脚下的凤鸣四季精品民宿,前身是一座闲置的小学旧址,民宿在此基础上重建成为新中式小院。这里曾有凤凰筑巢的美丽传说,民宿的装饰、布置等均以凤凰为主题,以一年四季对房间进行设计和命名,遂得名“凤鸣四季”。为活跃亲子氛围,院内还饲养了孔雀、柴犬等小动物,直接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经营活力。

  杏福小寨精品民宿位于中国红杏第一村——平谷北寨村,当地拥有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北寨红杏”。基于当地丰富的杏产品,民宿特别开发了杏干等食品,红杏采摘、杏干制作、杏文化及手作相关活动深受住客欢迎。“我们在推广北寨红杏产品的同时推广平谷地域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民宿负责人说。

  绿水青山是平谷亮丽的名片,良好的生态是平谷突出的优势。平谷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将民宿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相结合,以亲子、文化、养老、农耕、夏令营为主题,推出春播文化、桃花文化、金海湖樱桃节、红色党建活动以及文化交流等活动,在给游客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之余,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本报记者 连晓芳)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