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增收保“价”护航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其中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8年提及“保险+期货”。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期货”模式已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随着该模式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期货行业有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助力。
服务优势逐渐显现
“保险+期货”自2016年提出以来,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什么是“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简单讲,就是农民通过从保险公司购买以期货价格为标的物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或者收入保险产品,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购买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的场外期权,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再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相当于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再保险”。
银河期货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险+期货”融合了保险、期货等行业在信息、智力、资金等方面优势,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农户通过购买项目保险这种简单易懂的操作,能规避价格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稳定生产。而对于期货公司来说,“保险+期货”是一种新的场外业务,拓宽了其业务来源,帮助期货公司在未来发展中具备多样化、差异化服务优势。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合作社、托管组织等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增多,风险管理诉求急剧上升,在政策性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催生了商业化‘保险+期货’的出现。”中粮期货“保险+期货”业务总监陈驰表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先提“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再提“优化‘保险+期货’”,而不是直接提出优化“保险+期货”模式。在陈驰看来,这为模式的优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期货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分支之一,如何与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层次结合将是今后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保险+期货”模式均能够有力服务“三农”。而“保险+期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农业经营主体、期货与保险经营机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模式创新稳步推进。
据了解,作为“保险+期货”模式的探路者,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通过“保险+期货”项目帮助农户安心种植、养殖。2022年全年,大商所引导64家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开展了11个大豆振兴专项、19个生猪专项、23个地区专项和309个养殖分散项目,共开展362个项目,共计理赔约3.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推广和完善,“保险+期货”项目保费来源已逐步实现向“多方共担”升级,各界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不断推动、交易所有力支持下,“保险+期货”模式加速完善,保障品种持续丰富、规模实现稳步扩大,覆盖地域得以进一步拓宽,期货市场也积累了丰富的农产品期货、期权服务“三农”经验,创新出了个性化、多元化的业务模式。
据悉,郑州商品交易所结合自身品种特点,以贴近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和品种产业特征为导向,不断推进“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组织模式优化创新。2022年共开展项目21个,涉及白糖、苹果、红枣、花生、棉花5个特色品种,覆盖陕西、甘肃、云南、广西、山东、河南、辽宁、新疆8省(自治区)。7年来,郑商所累计推动承保相关品种种植面积520.09万亩,服务参保农户41.43万户,在提升农户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稳定种植收入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丰富了特色农业补贴政策工具箱。
南华期货总经理贾晓龙认为,随着“保险+期货”不断试点,期货与农业的关联愈加紧密。同时,监管机构也表示,将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研发,提升现有品种运行质量,为“保险+期货”项目对冲提供便利性高、流动性强的风险对冲交易平台。商品交易所正陆续开发如马铃薯、温度指数、咖啡、高粱等期货品种。随着我国商品期货品种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将进一步强化市场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要。相信“保险+期货”模式将服务和惠及更多农户、产业和地区,“保险+期货”的道路将越走越远。
在期货公司层面,兴业期货通过自有出资、期货交易所支持、集团银期协同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期货风险管理“稳定器”作用,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上“保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银行+保险+期货”业务,积极探索通过价格风险管理,推进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例如,2022年7月,兴业期货联合人保财险在甘肃省安定区开展了保险标的为生猪的“保险+期货”项目。该项目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了约1550万元的生猪价格保险,保障方向是下跌,约定了保险价格,一旦生猪价格下跌,导致最终结算价格低于保险价格,对于每吨生猪保险公司将赔付被保养殖户结算价格低于保险价格的价差部分,避免了因“猪周期”导致的养殖户损失。
银河期货作为头部期货公司之一,因地制宜运用“保险+期货”提升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能力。据介绍,银河期货自2016年起开展“保险+期货”业务,2022年,银河期货共开展“保险+期货”业务418笔,覆盖玉米、生猪等农产品58.21万吨,名义本金48.34亿元,产生赔付3.8亿元,惠及农户超4万户。
配套制度仍需完善
尽管“保险+期货”模式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业务的具体开展中依然会面临一些难点和挑战。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扰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地区对‘保险+期货’了解较少,农户接受程度低,很多项目都严重依赖交易所资金和帮扶资金,且农户对赔付率尤其看重,往往要求项目有保底赔付;二是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户往往较为分散,规模较小;三是目前‘保险+期货’的保费补贴主要来源于交易所补贴、地方专项补贴、期货公司等捐赠资金,这种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银河期货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上述困扰,该银河期货有关负责人建议,未来发展应当加大相关培训及宣传普及,培养当地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引入更多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参与,降低农户对帮扶资金的依赖;未来还应丰富“保险+期货”模式,尤其是引入订单农业,推动中小农户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向职业农民转化;此外,还应建立长期、完善的保费补贴机制,明确资金补贴机制,比如将更多“保险+期货”纳入“以奖代补”等财政补贴支持范围内。
谈及如何优化“保险+期货”模式,田利辉认为,尽管该业务模式发展迅速,但保险公司购买根据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的价格保险产品尚需进一步丰富,要更贴合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需求,而且要实现普惠发展。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则需要提供更为适宜的场外期权,在互惠的情况下协助保险公司转移自身承担的风险。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需要更好地设计和开展对冲交易,实现自身发展。
贾晓龙建议,首先,从产品内部设计来说,需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方案设计和对冲交易能力,优化对冲策略,切实提升项目保障效果,稳定服务对象收益。其次,从项目结构创新与完善着眼,积极探索创新“保险+期货+N”服务链条,进一步强化试点服务深度,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实现延伸和拓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参与其中,提升试点综合服务质效。此外,还要加深渠道合作、广借外力,丰富保费结构,推动“保险+期货”获得财政资金常态化、机制化支持,提升农户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该模式的理解,使得“保险+期货”模式可以持续性发展。(马春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